“雖欲言,無可進者”中“雖”是即使的意思,因為國君英明,廣開言路,治理有方,國泰民安,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勸諫的,即使有人想為了封賞,想要提出什麼勸諫,也找不到可以勸諫的事,以此表示國君的英明,天下的太平。
“雖”在古代文言文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1、錶轉折關係,一般是針對客觀事實而言,解釋為“雖然"的意思。
2、表假設關係,一般是針對推測而言,解釋為“即使”、“縱然"的意思。
“雖欲言,無可進者”中“雖”是即使的意思,因為國君英明,廣開言路,治理有方,國泰民安,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勸諫的,即使有人想為了封賞,想要提出什麼勸諫,也找不到可以勸諫的事,以此表示國君的英明,天下的太平。
“雖”在古代文言文中有以下兩種解釋:
1、錶轉折關係,一般是針對客觀事實而言,解釋為“雖然"的意思。
2、表假設關係,一般是針對推測而言,解釋為“即使”、“縱然"的意思。
翻譯:
即使想要提出建議,也沒有能夠提出建議的地方了。者:意為可以提出建議的地方。
這段話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本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又表現了齊威王知錯能改,從諫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願望和巨大決心。告訴讀者居上者只有廣開言路,採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並積極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雖,連詞,意思是即使。表假設關係,一般是針對推測而言。雖欲言,意思是即使想進言。這句話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雖還有另一個意思,當表示轉折關係時,可以翻譯為雖然,一般是針對客觀事實而言。
鄒忌諷齊王納諫節選
原文: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翻譯:政令剛一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雖的古漢語解釋
①即使;縱然。《子魚論戰》:“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
②雖然。《送東陽馬生序》:“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