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雲南四大民族劇種之一的雲南壯劇

雲南四大民族劇種之一的雲南壯劇

  雖然我國的國粹只有京劇一種,但事實上幾乎每個地方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特殊劇種。一般來說,各劇種均與自己的發源地有些難捨難分的淵源,例如唱腔、發展節奏、最終形成都會與當地的發展聯絡在一起。

  接下來我們就去看看雲南文化之雲南壯劇吧!

  雲南壯劇: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壯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戲曲,曾稱“土劇”。約在清嘉慶前後,少數民族歌舞受漢族地方戲曲影響發展而成。傳統劇目大部分取材於《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等章回小說;也有較多生活小戲,都在一定種度上反映了壯族生活和鄉土風尚。使作三種語言和四種主要腔調。伴奏樂器有土鑼、土鼓、鈸、土二胡、土三絃、笛子、嗩吶等。

  雲南壯劇是隨闐壯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戲劇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種舞臺藝術形式。雲南壯劇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3個分支。

  雲南壯劇是隨闐壯族社會經濟的發展,在豐富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吸收漢族戲劇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種舞臺藝術形式。雲南壯劇有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文山樂西土戲3個分支。

  (一)富寧土戲

  富寧土戲有近300年曆史,主要流行在富寧縣城關、皈朝、剝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侖、花甲、谷拉、阿用、郎恆等鄉鎮,鼎盛時期業餘戲班多達百餘個。劇目內容多取材於壯族民間故事或中國歷史傳說,傳統劇目有《儂智高》、《弄婭王》、《弄隆洞》、《石達開》等。20世紀30年代,在紅軍的幫助下,建立了以七村九弄為中心的滇黔桂邊區革的根據地,結合形勢,創作了《農民為什麼這樣窮》、《勞農會是農友之家》、《紅軍戰士打得好》、《我們勝利了》等短小精幹的革命劇目。

  富寧土戲音樂包括“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和“咿嗬嗨”4種聲腔。各處聲腔獨立成戲,即某一個戲班只演唱一種聲腔,互不混用。1959年11月19日成立富寧縣文工團,1962年改為文山州壯劇團,4種聲腔實現合流。

  (二)廣南沙戲

  至清光緒年間,沙戲在廣南已很普遍。同治庚午舉人、廣南才子陸貸秋暮年觀沙戲即作《竹枝詞》一首:“老人廳畔築高臺,勒少勒帽得得來,笙簫鼓樂相雜奏,嚨啞一聲戲場開。”清末,受外來戲曲的影響,壯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間藝人,把固有的民歌、音樂、舞蹈、說唱、武術等融為一體,搬上舞臺,形成了沙驅。沙戲的特點是舞蹈性強,以扇子為主要道具,生用團扇,旦用摺扇。主要曲調,女唱“乖哥來”,男唱“依阿里”。

  布摩也把設壇打醮的鑼鼓法令,祈神驅邪的咒語、鬼符搬上舞臺,作為開臺、收臺程式。伴奏樂器主要有縲馬腿骨製作的胡琴和鼓、芒等。清咸豐至光緒年間建立了北路的底圩、坡傭、弄追、西松和東路的裡叩、樂貢6個沙戲班。民國以後,又建立了北路普卡、者卡,東咱板蚌、老寨4個戲班。

  光緒時期的沙戲與間信仰關係密切。在10個戲班子中,有7個是布摩擔任班主,素有“布摩不開腔,戲班不開箱”之說。班主不是布摩的戲班也要供奉祖師萬法教主、玄天仁威上帝、指同等。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二、十五、二朋初一。一年3次,一次演出3-5天。演出前由班主進行開臺儀式。在後臺設一香案,燒香3柱,酒3杯,敬獻戲神,班主口中唸唸有詞,祈禱演出成功,乞求神靈保佑全村寨人安畜旺、五穀豐登。演出結束,以同樣形式收臺(封箱)。

  沙戲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如《薛仁貴徵東》、《東虎平南》等。根據明清話本傳奇故事改編的《三堂官》是目前雲南省內較為完整的戲曲劇本之一。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由原者卡班主翻志學珍藏。用本地區民間故事編寫的劇目的《儂智高》、《萬年樹》、《喚春鳥》《娜阿妮》、《白雲村姑》等。沙戲劇目多由口授心傳,有劇本者少,有的隨藝人的過世而絕傳,現能整理演出的有六十餘個。

  (三)文山樂西土戲

  形成於清光緒年間,流行在文山縣備厚鄉樂西村一帶。有“追召士”“榮考吭”“嚨埋”和“嚨阿西”4個唱調,分別在仙場,收尾和劇中使用,表現各種悲歡離合和困苦情緒的唱詞內容。在正朋初一至十五日內演出。演出前要進行開臺儀式,設靈牌位,班主焚香,念禱詞,乞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當時殺雞獻飯,以後開始唱戲,以演出《香出記》為開場,《閏張過五關斬六將》為掃臺(劇目)。演出結束先拜本村觀音廟,然後沿寨內主幹道蔌寨心到武廟拜關公後卸裝。傳統的劇有《蟒蛇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之一,廬劇的特點

  廬劇文化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紮根於江淮大地起那就用它那深宅大院的地方韻味特色演遍大別山區唱遍皖地。薪火相傳,展示廬劇的魅力。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安徽四大地方戲劇中廬劇的特點吧。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閒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臺,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絃,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在倒七戲興旺發達時期,每演出於各地,即吸收當地流行的戲曲或民間藝術來豐富自己。有的班社還時斷時續地與徽班、京戲班合作,先由徽班、京戲班演出正戲,然後續演廬劇小戲,這種做法叫“四平帶折”班或“亂彈班”。與徽、京戲的合班演出,使倒七戲演員在唱、做、唸的表演和鑼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變。而較有水平的倒七戲班不斷入城演出,由於要適應城市觀眾的欣賞習慣,藝術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

  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樸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複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鬆活潑,常用於小戲。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臺齊唱,稱為“吆臺”。傳統的廬劇沒有管絃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臺鑼鼓半臺戲”。

  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臺詞,多采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舊稱“倒七戲”,發源於皖西大別山區,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由於當時影響力遠勝於其他劇種,1955年經安徽省委批准,借省會合肥古稱將其更名為“廬劇”。2006年,經批准,廬劇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廬劇,以霍山、六安、金寨、壽縣為中心並向四周輻射,形成了廬劇中的兩個重要分支,即“西路”和“北路”。它從傳統的“二小戲”、“三小戲”,到摺子戲,再到現如今的大型連臺本戲,經歷了一個從小到大,從單一到豐富,從支離到系統的發展過程。其間,借鑑和吸收了鄂東花鼓、端公調、嗨子戲、採茶戲以及當地的大別山民歌、江淮之間的民間歌舞等姊妹藝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面貌。

  建國以來,通過幾代皖西廬劇人的不懈努力,推出了傳統戲《借羅衣》、《休丁香》,現代戲《程紅梅》、《媽媽》、《茶山新歌》等飲譽全國的經典劇目。湧現出孫自嬋、李玉蘭、武克英、汪鴻雲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李儒瑤、吳正明等皖西廬劇作曲家。相信,在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裡,皖西廬劇這朵菊壇小花必會綻放得更加豔麗多姿。

  【結束語】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土著民族奇異婚俗 新婚夫婦不同居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 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 意願,統稱為布朗族。

  

  鮮花為媒

  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動。

  “串姑娘”是布朗族傳統的戀愛方式。布朗族青年的戀愛和婚姻十分自由,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支援。每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小夥子們換上新裝,懷抱三絃,結伴 來到姑娘的竹樓下面,爭相用恢諧的語言和熱情的歌聲去打動意中姑娘的心靈。梳妝打扮的姑娘們也早早燃起火塘,開啟房門,請小夥子們進來,用對歌、遞煙、敬茶等巧妙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布朗山區串姑娘可以群訪、也可以單獨夜訪,是青年男女進行思想、文化、情感交流的普遍形式。

  男女雙方戀愛感情篤深,男子就會向女子提出求婚。布朗山區許多地方求婚時以花為媒。小夥子把從山上採回的鮮花獻給姑娘,當姑娘確認這個小夥子是真心地 愛她時,就在花束中挑選最美麗的一朵戴在頭上,藉此表示同意婚事。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複舉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儘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後,這次一定要殺 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布朗人有嚼煙的嗜好。嚼煙的方法是將檳榔葉包上少許的草菸絲,再加入沙基、蘆子、檳榔 果、紅石灰等一塊放進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0多分鐘,吐出的煙渣呈紫紅色,布朗人嚼煙日久,連牙齒都被染成黑色。檳榔果屬涼性,有防蟲護齒之功效。布朗人抽菸、嚼煙不分男女老少,男人喜歡強烈、辛棘的刺激煙味,婦女則常叼一根長杆煙鍋,抽吸味軟清淡的菸絲。

  布朗人愛吃生食和酸食。將生牛肉,生魚肉或生馬鹿肉剁成肉醬,佐之以香菜,大蒜和精鹽,來招待遠方貴賓。酸筍、酸魚、酸豬肉清香可口,亦是布朗人常吃的食品。外出漁獵,布朗兄弟會烹調一“鍋”別具一格的卵石鮮魚湯。他們在沙灘上挖一個坑,鋪上幾層芭蕉葉子,先倒進清水與活魚,接著投入一顆顆烤熱、燒紅的石子,水沸騰將魚煮熟,最後撒上鹽巴。這種魚湯味美甘甜,散發著燒石子的幹香和芭蕉葉的清香。

  布朗人喜歡歌舞,每逢年節總要縱聲高唱,翩翩起舞,歡樂到深夜。布朗族青年從小就要學彈各種樂器,練唱各種曲調。布朗山上的曲調分為甩、宰、索、綴四種。甩調激昂抒情;宰調歡快活潑;索呼叫小三絃伴奏,適合唱習俗歌曲;綴調則用於盛大舞會中的對唱,多頌揚蒸蒸日上的新生活和民族的英雄歷史人物。領唱者亦常根據場面即興編增歌詞的內容。布朗人的歌與豐富多姿的舞配合緊密,墨江一帶流行的“跳歌”就是一例。跳歌是又跳舞又唱歌的意思,因舞步不同有“二則歌 ”和“三則歌”的區別。一個村寨跳歌,經常邀請外寨的高手參加,跳歌之後還要舉行歌詠比賽,宛轉悠揚的山歌在村寨的夜空中久久絮繞回蕩。

  圓圈舞是布朗青年最熱衷的集體舞。跳舞時先由能歌善舞的“冒少頭”領舞,伴隨著(釒芒)鑼與象腳鼓的節奏,姑娘們自動圍成一圈,邊跳邊朝逆時針方向移動腳步。舞姿輕盈而優美。一群小夥子在裡圈作虎步跳躍,他們時而分散與姑娘輕聲對唱,時而聚合臨摹動物行為舞蹈,如此反覆迴圈,盡情抒發心中的喜悅。


雲南民族的植物情書

  許多少數民族都利用植物傳“情”()   中國古代流行飛鴿傳書、鴻雁傳情,也有透過煙火、狼煙來傳達戰爭情報,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風俗下,毫無意義的事物也會被賦予特定的意義。在很多少數民族的習俗裡,有些植物也被賦予了傳“情”的功能。   景頗族 樹葉情書   傳樹葉情書,是雲南景頗族表達愛情的通訊方式。景頗族 ...

雲南四大古鎮是哪四個

  是周莊古鎮、江蘇甪直古鎮、浙江西塘古鎮以及上海楓涇古鎮。雲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素有動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之稱。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雲南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東面是廣西和貴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

雲南四大特產分別指的是什麼

  雲南四大特產分別指的是:   1、雲南白藥   雲南白藥是一種中草藥。1979年、1984年、1989年三度獲國家優質產品金質獎章,產品有傳統瓶裝和膠囊劑兩種。被稱作療傷聖藥“萬應百寶丹”,後稱雲南白藥。   2、蒙自石榴   蒙自石榴,原產波斯一帶,約在公元前二世紀時傳入中國。其名分別有丹若、沃丹、金罌 ...

阿詩瑪是我國雲南哪個民族塑造的藝術形象?

  1、阿詩瑪,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

阿詩瑪是我國雲南哪個民族塑造的藝術形象

  1、阿詩瑪是我國雲南彝族塑造的藝術形象。   2、阿詩瑪,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 ...

入鄉隨俗,雲南旅遊民族禁忌

  雲南不僅旅遊景點眾多,其少數民族也是很多的,大家到雲南旅遊可以體驗到不同的民族風情。不過因為各個民族的風俗是不相同的,大家在出發之前一定要知道當地的旅遊禁忌。不然就要倒大黴了。本期傳統文化就將為你介紹雲南旅遊的民族禁忌。   一、不能隨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頭和頭飾。   二、進傣族寺廟的大殿或上傣家竹 ...

盤點:令人流連忘返的雲南四大古鎮

  雲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雲南的美麗也是在所有人眼中都能看到的,雖然在雲南的很多導遊都是不好的,不過美好的景色卻是不得不欣賞的。   那麼,本期雲南文化一起了解一下雲南四大古鎮。   束河鎮:   束河,納西語稱“紹塢”,位於雲南麗江城北,為麗江古城組成部分之一。因村後聚寶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