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能的來源: 常規的有:水力發電、火力發電、風力發電。 比較現代的有:核電、磁流體發電、太陽能發電、潮汐能發電、溫差發電。在我國,主要是水電、火電、風電,浙江沿海也有潮汐發電。還有就是核電。太陽能電池的光伏電站也有,只是這類電站功率都很低。
電能的來源: 常規的有:水力發電、火力發電、風力發電。 比較現代的有:核電、磁流體發電、太陽能發電、潮汐能發電、溫差發電。在我國,主要是水電、火電、風電,浙江沿海也有潮汐發電。還有就是核電。太陽能電池的光伏電站也有,只是這類電站功率都很低。
殷商時期
園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築臺而成的一種遊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諸侯狩獵遊樂,如周文王“靈囿”。
南充有佛教、港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現有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60處,其中正式登記50處;登記發證的宗教教職人員108人,信教群眾近50萬人。
宗教傳入南充,遠可追溯到一千九百多年前。最初傳入的是佛教。據民國18年(1929)編寫的《新修南充縣誌》記載,距南充城東(去蓬安方向)70裡的彌陀寺建於東漢明帝時期(公元57-75年).南充城東(嶽池方向)60裡的靈泉寺建於晉惠帝永平元年(291-299)。
唐代果州城始陸續修建有果山萬卷樓旁的甘露寺以及清泉山上的清泉寺、北湖抑恩寺等。東漢末年,川北和漢中為太平道的活動區域,本地不少地名皆與道教傳說有關。城西老君觀石岸上的巨幅老君石刻像,為北魏時所刻。唐代著名道士袁天罡、爾朱通微(號歸元子)、明初著名道士張三丰均曾流寓城內,留有題詩。較有名的宮觀有:紫府觀、老君觀、玉皇宮.文昌宮、天罡廟、三豐樓等,與佛教廟宇相映成輝。
故民間的“九宮十八廟三庵不出城”的說法,明嘉靖年間,城西史家院建清真寺一座.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1689),伊斯蘭教嘎的林耶徽派創始人華哲·阿布杜,董拉希傳教至閬中.清乾隆十年(1746-1875年),注國天主教士李安德到南充上渡口設堂傳教.清光緒(1890-1932)年間,英、德兩國基督教會相繼派牧師到南充傳教.從此,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都在南充設立了活動場所,並逐步發展擴大。
南充解放後,大部分僧、尼、道士還俗,宗教信徒銳減。1966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一切宗教活動停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逐步得以落實,各教正常的宗教活動相繼恢復。進入九十年代,宗教政策、法規進一步規範完善。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與關心,在各級宗教工作部門的指導監督下,宗教活動健康發展,各教結合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自身建設,依法開展宗教活動,積極參與兩個文明建設,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