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青海蒙古族文化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青海蒙古族文化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青海省接壤西藏、新疆和內蒙古,在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由於蒙古族人遊牧的習性,有部分蒙古族人民遷徙到了青海境內,繁衍生息,而內蒙和青海在地理上的差異,造就了兩地蒙古族人不同的民風民俗,所以青海蒙古族是青海文化獨特的一部分。

  蒙古族進入以前青海社會狀況

  在公元13世紀初葉蒙古部眾進入今青海省以前,這裡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這個地區的原住居民,對青海蒙古族的歷史發展以及青海蒙古族對他們的歷史發展,民族間相互關係,都留下了深遠的歷史影響。為便於瞭解蒙古族進入這裡以前的歷史背景,下面敘述一下歷史概貌。

  在公元1227年以前,今青海省廣大土地基本上歸三方管轄。其中廣大牧業區為吐蕃族即藏族活動地面,其中今玉樹州衷謙縣一帶屬南宋的羈縻州諾筰州,由黎州代管。當時青海土地上的主要居民,除藏族以外,有土族的先民,有撒裡畏兀兒人裕固族先民,有一定數量的漢人,在西寧城內還有一些回紇人等。

  蒙古族進駐青海,統一青海各地並進而統一青茂高原各地,是在上述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民族成分為蒙古族。

  自公元16世紀以後,整個蒙古地區處於分裂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有若干各具界守的遊牧集團。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49年封建主聚會於盛京,承認皇太極為蒙古可汗大統位,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意味著清朝征服了漠南蒙古。也在同年秋,在中國西部地區,衛拉特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率部移據青海。

  禮俗風尚

  禮俗風尚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表現的一種形式。它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情趣、願望、習慣等社會心理和道德觀念的綜合表現。在歷史傳承發展中,受時空制約,也受周圍弟民族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上,青海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禮俗風尚。

  居住和行

  逐水草而居的蒙古人住圓形白色氈帳,稱作“蒙古包”。蒙古包具有便於遷移和抵禦風寒烈日,冬暖夏涼,適宜於遊牧生活的特點。貴族和王爺等上層人士,又有專門分作臥室、客廳、辦公、佛堂、廚房、儲藏室用的蒙古包。

  蒙古包外近處堆放馱鞍、羊毛、皮張,不遠處堆放幹牛羊糞(燃料),再前有整齊地釘著幾個連成長方形的鐵樁和木樁,在所繫繩子上既可栓牛羊以擠奶,也可用以拴馬。依地形特點,有的設定羊圈,也有的不設羊圈而在夜晚由牧羊犬守護。冬季居住點,在蒙古包附近也有的建有土木結構的平頂小屋(板升),但蒙古人仍多喜歡住蒙古包。

  蒙古族“平時逐水草而居者,論其暫則數遷其地,論其常則四時有一定之地,夏日所居日夏窩子,冬日所居日冬窩子”。無論放牧牲畜,或草場搬遷,或出門訪親會友,蒙古人都離不開馬,故家家都有幾匹走馬和幾峰駱駝,男女老少都善騎馬。蒙古人是馬背上長大的,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人都以有一匹駿馬良驥而自豪。

南京的飲食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民以食為天。世界上每個國家、地區都有他們的傳統飲食文化,而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南京,又叫“金陵”,這裡位於長江下游中部的富庶地區,所以物產豐富,為南京人提供了豐富的食材。那麼,自古以來南京的飲食文化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有著怎樣的變遷呢?現在我們從飲食方面來了解南京文化吧。

  南京的飲食以京蘇菜和清真菜著名。南京菜稱為京蘇大菜,又叫京蘇菜、金陵菜,廚師則自稱“京蘇幫”,是蘇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金陵菜是指以南京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風味。金陵菜起源於先秦,隋唐已負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刀功精細,善用燉、燜、烤、煨等烹調方法,口味平和,鮮香酥嫩。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金陵菜講究刀工,擅長火功,富於變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

  南京鴨餚:南京的制鴨技術久負盛名,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時期就有記載。南京的鴨餚是聞名全國的,除金陵烤鴨外,板鴨、鹽水鴨、燒鴨、金陵醬鴨、香酥鴨、八寶珍珠鴨、鹹鴨肫、金陵片皮鴨、鴨血粉絲湯等也各具特色。

  據史料記載,約在清朝時,南京就已經出現京蘇大菜。所謂“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蘇”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蘇省會之意。“大菜”是形容南京菜的名貴、典雅、華美、大方。正是大江南北魚米之鄉豐盛的物產,水陸交通商貿的交流,人文薈萃的文化薰陶,精緻細膩的民風民俗,孕育了南京的美食文化。

  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大量記載吳楚餚饌的特色,有牛筋、叉燒羊羔、清燉甲魚、燜烏龜、煮天鵝、燴水鴨等。吳,孫權定都建鄴後,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快。作為全國最大商埠,金陵豪客“珠服玉饌”,秦淮兩岸,炊煙裊裊,酒醇餚香。六朝天廚的代表南齊的虞悰,善於調味,所制菜餚非常鮮美,勝過宮中太官膳食。南唐後主李煜派顧宏中考察韓熙載的夜宴,畫了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正是當時金陵家宴的真實寫照。

  唐宋時期,飲食業方興未艾,杜牧《泊秦淮》詩中有“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句。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以金陵為背景寫成的。大詩人李白四次暢遊南京,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等不朽的詩篇。宋代王安石,築半山園於紫金山腳下,寓居金陵數十載,寫下慷慨悲壯的《金陵懷古》名作。清代江南才子袁枚,賦詩論文,於南京小倉山撰寫了一部烹飪鉅著《隨園食單》,該書於清乾隆57年(1792年)出版,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更以《紅樓夢》鉅著中名菜佳宴的實錄為京蘇大菜鼎立於全國提供了雄辯的依據。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帶,氣候溫潤,土壤肥沃,物產富饒,交通便利,經濟強盛,市場繁華,大大地促進了餐飲業的發達。不僅有許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飪原料,還有許多為本地所特有的烹飪資源,如:頭小、背黑、肉厚的龍池鯽魚;莖短,葉肥的矮腳黃青菜;肉質細嫩的湖熟麻鴨;烏龍潭的青魚;鐘山的雲霧茶;南鄉的薄皮豬;長江的刀魚、鰣魚……這些資源有的產於近郊,有的就在市內,為製作京蘇大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民國時期,南京本幫的菜館集聚在夫子廟周邊一帶。第一春、海洞春、共和春、老萬全、長松東號、嘉賓樓、大整合、老寶新、金陵春等都打出京蘇大菜的招幌,以招徠食客,顯示和外地菜餚有所區別,南京本地廚師皆自稱是“京蘇幫”。據統計,600年以上歷史的有蒸鰣魚、酥鯽魚、鳳魚、鳳菜心;200年曆史的有鑲絲豆腐、葵花圓子、火腿燉黃芽菜等。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一棵松、松子燻肉、扁大肉酥等。

  解放後,邵復興(現江蘇酒家)、馬祥興、華樂園、六華春、綠柳居、永和園等菜館也推出近代的京蘇大菜,如:黃澄澄的“桂花蝦餅”,玩偶似的“雙尾蝦託”,精細的“蘋果雞”,豔麗的“蘭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魚夾”,清鮮爽口的“瓢兒鴨舌”、潔白芙蓉鑲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湯汁裡的“清燉雞孚”、鮮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

  歷史上,京蘇大菜是由官府菜、市肆菜、民間菜、清真菜、素菜、船菜構成。其特點是選料嚴謹、製作精細、講究刀工,考究原汁原味,注重季節分明,鹹而不淡,淡而不薄,辣而不烈,肥而不膩,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生。在製作上,擅長野菜和締子菜(即花色菜);烹調方法上,一年四季燉、燜交替更換,叉烤肥鴨、叉烤鮰魚、叉烤酥方組合成“金陵三叉”。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是鴨類菜餚和全鴨席、燕翅烤鴨席、魚翅烤鴨席,享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美譽。

  一般來說民國大菜即是京蘇大菜。民國大菜是以本幫京蘇大菜為主體,外幫菜餚為輔,包含浙紹、廣東、廣西、湖南並融入了清真等一些在民國期間流行於南京的風味菜餚。同時民國大菜與京蘇大菜等一樣,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選材精緻、做工考究、費時費工,甚至連餐桌的擺臺造型、上菜的時機順序、服務員的服務技巧都有一定的規矩。

  回眸歷史,京蘇大菜名聲很響,多少名門望族設宴無不以京蘇盛宴為傲。然而有人笑稱京蘇大菜不過是“紙上富貴”。南京餐飲市場從粵菜、海派菜、杭幫菜到川菜;從家常菜、江湖菜,再到新概念私房菜,就連外來的火鍋也發動強勢,可謂烹飪舞臺上名角庸角輪番登臺,唯有京蘇大菜默默地看著其他地方菜反客為主。

  2007年十一黃金週,南京酒店餐飲銷售超2億元,與06年相比增長30%。這充分說明,京蘇大菜並沒有沒落,只是一種散落。由於南京領航式的主營京蘇菜的餐飲載體勢單力薄,更多的京蘇菜講究刀工,擅長火功,富於變化的技法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隱含在其他流派中熱銷。

  其實多年來,京蘇大菜在吸收外幫菜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地推出新派的王府雞包翅、雙味葫蘆鴨、火筒大排翅、蟹粉燉雞孚、金牛鴨子、雨花鳳尾蝦、蘆蒿烤鴨卷、荷葉夾鍋燒肉、蒿香燉母雞、鮑汁浸油藤、紅透龍蝦等名菜。金陵飯店、獅王府、東郊賓館、金鷹大酒樓、馬祥興、綠柳居、安樂園、金陵人、名滿天下大酒店等,傳承正宗的京蘇大菜,還研製出南京民俗風味宴、秦淮風情宴、金陵全鴨宴、蘆蒿席、江南水鄉席、固城湖蟹席、金牛湖湖鮮宴、民國精品宴。京蘇大菜在眾多烹飪流派中,使歷史悠久的南京,越來越顯示出“天下美食之都”的輝煌。

中國餐具文化的發展與演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承久遠,在國際上是非常富有盛名的禮儀之邦,而我國以農立國,民以食為天,那麼在餐桌上的禮儀就更是非常講究了,其中餐具的文化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餐具文化的發展喝演變你知道多少呢?本期中國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中國以農立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懂得使用碗來進食,而中國人所使用的碗,以骨瓷為多,其中紅色及藍白米通花紋瓷碗更是家傳戶曉、你我皆可能擁有一隻的傳統款式。日本人以前把碗稱為球,可能與碗的外形像球一般呈圓形有關。碗的口徑,男性用的是10釐米,女性是9.5釐米,這些數字是以姆指及中指構成的圓環平均大小作標準,配合容易使用的程度及手形不同,故日本人會把男性和女性所用的碗,設計成不同大小。

  筷子就如手指,一切挑、扒、撥、撕技能,一雙筷子均能辦到。竹筷更是中國人一向喜歡使用的,這雙黑色紅點筷子,讓你吃飯吃得更得心應手。

  韓國人很喜歡使用不鏽鋼的筷子,這可能與其國家法律有關,皆因韓國一律嚴禁餐廳、食品生產工廠及百貨公司等供應或使用一次性的即棄餐具,而韓國人一般使用的金屬筷子皆為扁形,與中國的方頭筷子略有不同。

  古人稱筷子為(箸),據說是因為以前中國南方的水上人家眾多,他們對一切妨礙行船的字眼亦特別顯得忌諱,因(箸)音同(住),水上人為免因一日三餐(箸)不離口,又怕船因此而停(住),便把住稱為(快),而古代的筷子又多為竹或木製,故(筷子)因此而名。

  現今的筷子種類五花八門,除竹筷及木筷,還有象牙筷、膠筷或以金屬所做成的金筷、銅筷、銀筷,要數中國當今最矜貴兼具歷史價值的筷子,便是慈禧太后曾使用過的御箸——翡翠鑲金箸、金鑲漢玉箸。現在不少外國人更為品嚐中國菜而專門學習用筷子,可見這件具三千年歷史、由人手概念伸延出來的餐具,在國際舞臺所佔的地位。

  東方國家的人較常使用筷子進餐,中國人喜歡使用方頭圓身的筷子,寓意天圓地方、天長地久;而日本筷子則是尖頭方尾,使用時更輕巧靈活,亦方便刺食,日本人更會以(一咫半)作為筷子的長度標準,一咫是指姆指與食指張開時,兩指之間的長度,恰巧這個長度正是人體身高的十分之一,計算起來,相當有趣,日本人亦因此把易用筷子的長度定為一咫半。

  您也許還喜歡:

  重陽節食品:重陽糕的由來

  江西當地特產:燈芯糕的由來

  山西名聲最大的麵食:刀削麵的由來

  生日吃長壽麵的由來,源於哪裡


遼菜的發展變遷是怎樣的?

  一個文化的發展史需要經過時間積澱的,經過不斷的淘汰,創新和發展之後才能形成特色文化。在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裡,遼菜文化也必不可少的歷經過發展,變遷,創新等等才能成為整個遼東地區飲食的主流。   遼菜是根據遼寧地區的民族特點、區域特點、飲食習俗、烹飪技法建立的一種地方菜系,清朝宮廷菜、王(官)府菜、市井菜、民 ...

淺談陶瓷文化發展技藝的傳承

  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有著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本期的陶瓷文化就於大家聊聊這陶瓷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 ...

唐朝歷史發展氣候變遷的關係

  唐朝歷史與氣候變化關係:   1、從公元6世紀中葉到公元8世紀初,即隋朝到盛唐時期,是中國歷史時代氣候變化的第四溫暖期。這一時期氣候相對於魏晉南北朝時代明顯轉暖,極端天氣現象減少,氣候相對溼潤,水熱組合條件好轉,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依靠有利的氣候條件,唐朝前期經濟迅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糧食屢獲豐收,人 ...

傳統文化:客家文化歷史淵源發展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用他們的語言、戲劇、音樂、工藝、飲食、建築等等方面的總和所得來的。而且客家文化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還融合了土著文化,才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那些關於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有什麼?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 ...

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的關係

  經濟社會發展是文化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對經濟社會有推動作用,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就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決定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什麼樣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文化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而獨立存在,文化可以反過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

你所不知道的清真菜文化發展歷史

  清真菜是北京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含有既有伊斯蘭教習俗,又含有中國飲食風格,屬於少數民族的一種飲食文化。現在清真菜文化在中國各地都十分流行,許多菜式也頗受好評。那麼你知道清真菜的由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所不知道的清真菜發展歷史吧。   清真菜即穆斯林的回族菜餚,也是中國十大名菜之一,成為北京 ...

山東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中國的發展史上茶文化也在不斷的改善,茶文化已經在中國的各個地方生根發芽,每個城市、每個民族都有著不一樣的茶文化,山東是中國歷史中的名城,在山東文化中。茶文化也佔了不可或缺的位置,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山東茶文化的發展和歷史吧。   一、山東茶文化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