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青海蒙古族育兒習俗

青海蒙古族育兒習俗

  青海蒙古族育兒習俗

  蒙古民族極為重視對新生兒的哺育。據方誌《青海》載:"嬰孩臨盆,即以兩頁輕軟溫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護臍帶。"因系草原,棉布較少,裹以皮或氈。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更古遠。明《夷俗記·生育》載:"產時即裹以皮或氈,越三日方洗。"

  蒙古民族重視餵乳。青海的蒙古、藏族的"授乳時間,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時,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即如產婦於稍事休養精神恢復後,離幕工作時,嬰兒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斷乳,即完全飲以牛乳,使其發育。漸次給與炒麵、肉類以助長牙齒及消化能力。" 蒙古民族對包孩子很重視。自初生到會坐前都包著。包法是用大一點的一塊方布,向裡折一角,把孩子的兩腿併攏,兩膝靠緊,兩臂向下伸直,用方布包緊,在腳膝、胸部用布條紮結。這種包法,專門糾正或防止小兒膝部向外彎曲的毛病,便於長大後練習騎馬

  蒙古民族育嬰使用一種特殊的工具--搖籃。搖籃,古時稱"搖車"。據《蒙古秘史》第60節載"帖木真九歲,拙赤合撤兒七歲,合赤溫額勒赤五歲,帖木格斡惕赤金三歲,帖木倫還在搖車上。"《蒙古黃金史綱》載:"濟農的姐姐多古蘭公主,決定打發巴爾斯博羅特濟農回去,使鄂爾多斯庫伯古特的特穆爾太師等七人護送,途中絕糧,拾沙蔥以餵養搖車中的小兒,因此渾號´庫米勒´。"這裡所稱的搖籃指的是一塊二尺多長的木板,下面有兩張弓形的木條使它易搖盪,兩旁有孔,可以穿帶,把嬰兒拴在板上,搖撼催眠。正如《蒙古吉林風土記》所云:"令臥板上韋束其兩臂,倚氈廬壁間,啼則搖之,徒居則懸之駝裝之後。"彭大雅《黑韃事略》所記:"孩時束以板,絡之馬上,隨母出入"的那種板子,指的就是搖車。

  近代蒙古民族用的搖籃與古代稍有區別,是用皮條或繩子吊在房樑上的嬰兒睡眠用的船形小床,稱為"臥魯格伊"。臥魯格伊是由七部分組成的:

  ①哈拉:搖籃前端的擋頭,是把柳條彎成弓狀,然後用紅布、藍布蒙好製成的。②厚布琪:前端有三個頭的皮繩,一頭系在搖籃末端的橫檔上,在上面蒙上紗或巾,皮繩上還系七個結,以示由北斗七星護佑著嬰兒;③阿日拉:搖籃的欄木。④塔突爾:襁褓上的捆帶。⑤高格超:帶鐵環的繩釦。⑥伊魯:用柳條彎成的連線阿日拉的月牙型軲轆。⑦浩老寶蘇:搖籃兩頭的橫檔。

  搖籃是用開花結果的山丁子樹製成的,取其子孫繁衍、繁榮興旺之意。製做搖籃的一般是年紀較長、老伴健在、子女雙全、德高望重的人,以示對孩子的祝福。搖籃一般由姥姥家送,但如姥姥家沒孩子,則忌送搖籃。

  有的地方在嬰兒出生後七天就開始放入搖籃。放入搖籃,要舉行搖床宴,有的地方稱為祭籃儀式,請親朋好友參加,並用黃油塗抹搖籃祝福。祝福女孩美麗聰慧,祝福男孩勇敢頑強。一般在搖籃前邊的擋頭上為女孩掛上鏡子,為男孩掛上小蒙古刀。

  蒙古民族有給男、女幼童扎耳朵眼的習俗。《清稗類鈔》雲:"有疾,延喇嘛誦經,服藥不效,則穿耳一孔,貫以銀絲,墜珊瑚一粒,謂其易於養育也。"《新疆志略》也有同樣的記載。女孩穿三個耳朵眼,三個耳朵眼中間帶墜子,兩旁戴耳環,亦有裝飾之意。

  蒙古民族忌諱外人用手模小孩的頭,認為不潔;小孩在五歲以前,一般不穿帶扣子的衣服,也忌諱大人邁過或跨過孩子的衣服。

蒙古族喪葬習俗

  指路( 蘇訥思穆日扎合 )

  人死後要請喇嘛唸經、指路,讓死者到 德娃珍 去。( 德娃珍 :民間認為那裡沒有灰塵,是享福的地方。)

  喪服

  有的地方死者穿藍褲,白布衫。蒙古民族以白為純潔,以藍為民族本色。布用平紋,不穿綿衣。兒女不許伸手給死者穿衣。死者遺留衣服,多贈給為死者穿衣服的人。

  停靈

  入殮時死屍不能從門過,要開啟窗戶,用秫吉三根拼成門形,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平日裡小孩子不許跳窗戶,孩子跳窗戶還要跳回來,再從門走。)

  出殯

  出殯時,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而是腳朝前。

  殺牲

  死了人,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根據窮富不同,大至豬頭,小至雞。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殺殉 、 血祭 的遺俗。死者如年歲高,供品被視為福物。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祭獻的雞,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後食用。

  合葬

  夫妻合葬與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燒食物

  蒙古民族不燒紙,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用的食品。焚燒食用後的畜骨為死者祝福。

  服喪

  古時有守孝習俗。《北史 室韋傳》載: 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 。近代變為祭七( 首七 、 三七 、 五七 、 七七 )、祭百日、週年。服喪期間,穿素服、禁娛樂。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無子者、月子病(產期患病)患者或惡病(傳染病、癆病、惡瘡)患者,以及橫死(兇殺、車禍等致死)者,均按火化後再土葬的習俗。火化後,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再裝入壇罐中埋入地下。

  蒙古民族的喪葬儀式,有受其他民族影響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響。一般說,蒙古民族的喪葬儀式,比較純樸,禮儀節儉,多具有宗教色彩。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喪葬活動如唸經等已經逐漸少了。土葬正逐步發展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於原有那些,逐步習慣於送火葬場火化(多見於城鎮)。

  在牧區,葬禮完後,為親友們擺殯席,蒙古人稱 寶音阿日哈 。城市中的一般舉行追悼會,以緬懷死者,寄託人們的哀思。

青海慶壽誕習俗

  慶壽誕

  舊時習俗,男子50歲生自謂之“五十大壽”,但如果父母健在,則不能做壽。對於“六十大壽”比較重視,認為“人生六十花甲子”,按青海漢族舊俗,以為是“一圈兒轉圓了”,故要隆重慶祝一番。但慶壽又忌諱“本命年”,故在59歲的生日那天,提前過六十大壽。祝壽時親友們一般送來壽桃〈用面蒸成桃形饃〉9個、壽麵(用紅紙打一箍〉4把、壽酒兩瓶為賀。女兒女婿則除上述禮物外,還要加送壽幛、衣料、鞋帽等,以示尊敬。漁中縣多巴村一帶壽儀的進行是在拜壽時院中點燃松篷,鳴放鞭炮,由、“壽星”的舅父或姑表兄弟給“壽星”披紅〈用1丈8尺紅綢,結成繡球,斜披於肩上〉,然後先由“壽星”本人給祖先、父母牌位行跪拜禮,以謝養育之恩,次向長輩行禮以謝關懷之意。最後接受晚輩的叩拜。叩拜以後,要點燃“壽燈”。

  所謂“壽燈”就是從寺廟中借來給神佛供桌上點燃的陶質或銅質燈兒,按36洞天,72福地,共108盞燈之數擺在一張圓桌上。具體擺佈是:天圓〈一週52盞〉地方〈將因用24盞燈十字切開,〉,4個象限〈每個象限中有8盞燈〉共祝八福長壽。此外,在夭地中央,亦即圓心部位放一盞大銅燈,謂之“本命燈”。“本命燈”由“壽星爺”親自點燃,其餘由親友及家中諸人點燃,所點燃的燈,以看誰點的燈結的燈花最大,照的時間最長為佳。點壽燈歲後,入席飲酒,給“壽星爺”要敬八杯酒,取八福長壽之意。


蒙古族婚禮習俗

  娶 親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豔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祝頌人,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週,並向女家敬獻一隻“碰門羊”和其他的禮物。然後,新郎和伴 ...

青海藏族社交習俗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宴飲時,俗人不能坐在僧人的上位;牧民不能坐在頭人的上位;婦女不能坐在男人的上位。過節請客時,也必須按各人社會地位的高低,分坐在高低不同的座位上。地位高的大活佛,如果沒有和他相等人可以同席,就要為他另設一席。入席和離席,都是依照不同的等級,按秩序先後行動,不能逾越。主人送客時,要送出牲畜圈 ...

蒙古族狩獵習俗有哪些分析原因

  蒙古族狩獵習俗有:   1、狩獵日選擇叫作“紅喜鵲”即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   2、狩獵前須祭祀神瑪乃汗;   3、狩獵場所收穫的獵物,除打死獵物者獲得規定部位外,其他人一律平均分配;   4、傳統獵具是獵狗和布魯。   這些狩獵習俗,除狩獵本身外,還反映了祭禮、禁忌、勞動組織、產品分配等許多方面的習俗。 ...

蒙古族清明節習俗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慶日是比較多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都是他們歡慶的佳節。一般他們祭祀完後就聚在一起聚餐、載歌載舞,悼念親人。想知道他們清明節的習俗與我們的有什麼不同嗎?跟我一起走進蒙古族文化看看吧。   按照蒙古族傳統,清明節要燒“吐勒希”給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黃油、鮮肉、茶葉、棗、布塊和紙錢等。蒙古 ...

青海蒙古族文化的歷史發展與變遷

  青海省接壤西藏、新疆和內蒙古,在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由於蒙古族人遊牧的習性,有部分蒙古族人民遷徙到了青海境內,繁衍生息,而內蒙和青海在地理上的差異,造就了兩地蒙古族人不同的民風民俗,所以青海蒙古族是青海文化獨特的一部分。   蒙古族進入以前青海社會狀況   在公元13世紀初葉蒙古部眾進入今青海省以前,這裡 ...

淺談蒙古族習俗文化有哪些?

  蒙古族主要分佈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牧場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要民族。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在我們每個人的印象當中,蒙古族的人是好客的、是熱情的。那麼,大家知不知道蒙古族的習俗文化都有哪些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吧!   蒙古族基本習俗-獻哈達   哈達 ...

蒙古族白節的習俗

  “白節”,蒙語稱“查干薩日”,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稱農曆正月為“白月”。白節首日即農曆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據《馬可波羅》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曆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