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們來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蕪湖鐵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之一,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
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醜、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鑑。《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絃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絃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蕪湖鐵畫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佈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
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布扎比開幕,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400餘名代表與會,會議主要討論確定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專案,經過三天的會議討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並批准了76個專案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共有22個專案名列其中。由貴州省文化廳、黎平縣政府承擔申報工作的《貴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選。
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訊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程序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衝擊,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非物質文化遺產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與肯定,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很多國家的重視與保護,我國雖然起步較晚,然而也開始重視起來。
1、全面推進普查工作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眾多種類,在進行保護工作的時候可能出現遺漏忽略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可以首先進行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在這之前應該做的是對文化進行分門別類的劃分,根據其性質特點以及地域環境的不同進行分類。接下來根據不同種類安排不同工作人員小組進行,在此之前還要對於普查工作進行流程計劃,確保其可以順利進行。
2、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級名錄體系
為了切實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避免保護工作走過場的形式主義,部分官員借保護工作的名義將文化商業化的現象產生,在保護工作的時候建立四級名錄體系,就是國家、省、市、縣級四級名錄,形成從上到下的一個保護體系,國家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傳達到下級部門,並且可以有效實施,從而真正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的。
3、認定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是一種發展著的文化形式,其載體是人,因此為了真正做到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就要加強其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這就要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支援遺產的傳承人以合理合法的形式組織的傳習活動,經過這些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要做到的就是儘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發展成為團體的形式,這樣一來可以增大文化的傳承性和影響力,使得文化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4、建設生態保護區、實現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周圍的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產生和傳承都是生態環境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因此在保護的過程中為了儘可能本真性的進行傳承,就要採取建設生態保護區、實現生態文化的方法,要做到點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環境較其他物質可控制較差,並且大的自然環境本身就很難控制,但是將環境空間縮小,在一個區域性的環境中這種難度就會降低很多,在小範圍的環境中,根據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使得其可以繼續發展較長時間,並儘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樣一來,就可以做到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使得其可以立體發展。
1、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訊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程序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衝擊,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
...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眾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華夏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從生產方式可以劃分為農耕、遊牧、漁獵等不同經濟生活型別。接下來,我們來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是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與民族性緊密相關。一般來說,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習俗不同,形成相異的文化性徵, ...
這期民族文化帶來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訊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訊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 ...
門巴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通用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但門巴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類別較多。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門巴族文化中瞭解關於其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哪些,保護現狀如何?
一、門巴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狀況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門隅地區以及墨脫、錯那、隆子等縣。 ...
撒拉族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稀有的珍貴文化,在中國民族文化中佔據重要位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撒拉族的籬笆樓,籬笆樓不是一個普通的建築,它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撒拉族籬笆樓,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撒拉族大約於13世紀(元朝初期)從撒拉克(土庫曼境內)遷移到 ...
經歷過朝代的更換,歷史的沖刷。還能散發著光的遺產,讓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做到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儲存和傳播,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和弘揚。本期伊春文化就為你介紹伊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核桃皮鑲嵌製作技藝”、“東北大鼓(江北派)”和“鄂倫春族鬥熊舞”通過了省級專家的評審,被省文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杭州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但很多傳統技藝正瀕臨消亡。瞭解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有助於我們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杭州文化。
杭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品
[梁祝]
中國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