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瀕臨失傳是共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分門別類保護有法

  本期我們來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蕪湖鐵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之一,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

  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醜、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鑑。《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絃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絃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蕪湖鐵畫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田歌的曲調有“滴落聲”、“大頭歌”、“羊早頭”、“落秧歌”、“平調”、“急急歌”、“小快板”等。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佈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

  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布扎比開幕,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400餘名代表與會,會議主要討論確定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專案,經過三天的會議討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並批准了76個專案列入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共有22個專案名列其中。由貴州省文化廳、黎平縣政府承擔申報工作的《貴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選。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瀕臨失傳是共性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眾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華夏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從生產方式可以劃分為農耕、遊牧、漁獵等不同經濟生活型別。接下來,我們來民族文化看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是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與民族性緊密相關。一般來說,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環境與生活習俗不同,形成相異的文化性徵,構成不同的文化板塊,也就產生了不同的非物質文化形態。中華文明以黃河長江兩河流域為主發祥地,逐漸覆蓋江南漠北,擴布到周邊山陬海隅,地域廣袤而民族眾多。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眾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華夏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之說,從生產方式可以劃分為農耕、遊牧、漁獵等不同經濟生活型別。而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總體形成了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各民族文化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華夏文化共同體。

  今天中國13億人分佈為56個民族、使用82種語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所處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不同而保持著特殊的生產、生活和感情表達方式,因而擁有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夏文明在多民族長期共同發展過程中確立了文化的和合特徵。《論語?述而》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其特點是宗教排抑性弱,文化包容性強。在原始占卜巫術基礎上形成的《易》文化,透過對自然與社會規律觀察總結而孕育的太極、八卦思維和陰陽五行觀念,都是講矛盾統一辯證關係的,其陰陽調和、相輔相成的認識基礎,長期支配中國文化走向,歸納為原理就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統治中國思想文化的儒學只停留在學術層面而未轉化為真正的宗教形態,能夠容納其他思想體系,隱忍了歷史上的儒釋道三教合一,中國因而未發生世界其他地區宗教事件中消滅異己文化的決絕行為。

  當然中國歷史上偶有禁佛事件,更多出自經濟原因,也畢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瞬間,常態還是包容。漢文化正統的長期歷史過程中發生過多次少數民族入主,這些入主也反過來採納漢文化,入主者自身迅速漢化,而將自己的始原文化摻並進去,形成文化混同。

  至於東漢吸收印度佛教,唐代以後又容納眾多西來宗教,如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種宗教同生共存,更是體現了中華文明地覆海涵的文化性格。而上述海納百川的文化涵容歷程,則孕育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龐大容量。

撒拉族籬笆樓,非物質文化遺產

  撒拉族文化是中國少數民族稀有的珍貴文化,在中國民族文化中佔據重要位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就是撒拉族的籬笆樓,籬笆樓不是一個普通的建築,它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撒拉族籬笆樓,非物質文化遺產吧。

  撒拉族大約於13世紀(元朝初期)從撒拉克(土庫曼境內)遷移到循化縣。撒拉族古民居籬笆樓是一種木、石、土混為一體的古老民居建築,因樓房牆體大部分用樹條笆樁製作而成,故得名籬笆樓,到21世紀初,在循化縣僅存於孟達地區。

  孟達地區古稱河關地,自古以來,是甘青交通要衝,從13世紀-14世紀(元代)開始,生活在孟達地區的撒拉人,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智慧,開發林地,利用當地自然林木土石資源,同時,與周邊藏、漢、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集結豐厚的多民族文化,修建創造了籬笆樓建築。因此,籬笆樓不僅記載著不同時代的建築特徵,也是撒拉族建築風格的歷史記憶,同時積澱著多民族的文化現象,是高原上難得一見的、具有一方民族區域特色的古建築。

  據21世紀初調查,儲存下來的撒拉族古民居籬笆樓主要位於循化縣黃河岸邊的清水鄉孟達大莊村,這裡緊鄰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籬笆樓建築佈局多種多樣,因地自由搭建,有橫字式、拐角式、三合院式。籬笆木樓通常分上、下兩層,上層設臥室、客房等,樓底房間為倉庫、畜圈等。籬笆木樓的樓體框架均由木質良好的松木構成,牆體用雜木枝條編織,兩面抹以草泥,牆體中間為空。房子的門窗和柱子大多雕飾有各種精美的圖案。

  使用這種方法建造的樓房,既節省建築材料,又可以減輕樓體重量,同時,中空的牆體冬暖夏涼、透氣性強。撒拉族的籬笆樓設計,以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最具特色。這一時期,撒拉族的社會經濟生活得到了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建房講究牢固、美觀、經濟、變通,突出防風、防震、適用、安全的作用,因而通常選用精良的松類木材。

  您可能還會喜歡:

  納西族莊重高雅的白沙細樂

  東巴畫是納西族文化藝術的一項

  東巴紙是納西族最重要的寫經用紙

  納西族“熱美蹉”的起源及特色


屬於伊春的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經歷過朝代的更換,歷史的沖刷。還能散發著光的遺產,讓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做到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儲存和傳播,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和弘揚。本期伊春文化就為你介紹伊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核桃皮鑲嵌製作技藝”、“東北大鼓(江北派)”和“鄂倫春族鬥熊舞”通過了省級專家的評審,被省文 ...

杭州物質文化遺產你瞭解多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杭州歷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但很多傳統技藝正瀕臨消亡。瞭解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有助於我們保護傳統文化,傳承杭州文化。   杭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品   [梁祝]   中國四大 ...

湖南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幾個?

  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給湖南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湖南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 ...

“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

  據報道,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申報的“宣紙製作技藝”,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中國宣紙集團公司2006年以中國宣紙集團公司為主體申報的“宣紙傳統制作技藝”,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且是國內最大 ...

海淀區今年又新增曹氏風箏等4項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東方文化網訊:據悉,海淀區今年又新增曹氏風箏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增的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曹雪芹傳說、手工藝品曹氏風箏、宏音齋笙管制作技藝和葛氏捏筋拍打療法。至此,海淀區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7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7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51項。加之此前已入選國家非物 ...

潮劇申報“人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於潮汕地區,是用潮州話演唱的一個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潮劇在國內主要流佈在廣東東部、福建閩南漳州地區的雲霄縣、東山縣、詔安縣及平和縣等,廣泛流行於香港、東南亞、上海、以及西方許多國家和地方就有潮劇。潮劇經常在廟會上演出,表示於對“老爺”的尊敬,老百 ...

潮劇申報“人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潮劇傳統吉祥戲《五福連》之《京城會》   潮劇,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潮劇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因此,她是具有明顯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