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塵斷絕阻河關上一句是故鄉窅窅日夜隔,出自南北朝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擬行路難,為樂府組詩名。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計程車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
音塵斷絕阻河關上一句是故鄉窅窅日夜隔,出自南北朝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擬行路難,為樂府組詩名。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計程車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東海郡人(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
春風不度玉門關上一句是羌笛何須怨楊柳。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此句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這句詩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計程車兵於不顧。
“春風不門關”的上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這句出自詩人王之渙的《詞二首》。
原文:涼州詞二首其一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創作背景: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