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有關的典故
項羽有關的典故
與項羽有關的典故有:先發制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作壁上觀、膝行而前、取而代之、四面楚歌、霸王別姬、錦衣夜行、沐猴而冠、鴻門宴、萬人敵。
項羽,西楚霸王,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的代表人物。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後與劉邦展開了數年的“楚漢之爭”。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之戰為劉邦指揮諸侯六十萬聯軍所敗,突圍至烏江後,自刎而死。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典故
1、霸王別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典故:項羽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陪伴在自己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抬起頭來看他。
2、破釜沉舟: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典故: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揚諸侯。他首先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餘又來請求增援。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燬,只帶上三天的乾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鬥,毫無退還之心。
與項羽有關的成語
1、破釜沉舟【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2、霸王別姬【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3、四面楚歌【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夏日絕句描寫項羽哪個典故
夏日絕句描寫項羽自刎烏江的典故。《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
項羽有關的成語
1、霸王別姬 [ bà wáng bié jī ]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
【出自】:《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不是有一齣戲叫《霸王別姬》嗎?這些同志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
2、四面楚歌 ...
寫出四個與項羽有關的成語
1、破釜沉舟: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2、以一當十: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3、先發制人: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4、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
5、力征經營:指用武力征伐來平治天下。 ...
與隱居生活有關的典故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處是《晉書·陶潛傳》。講的是:名利本為身外物,卻讓許多人樂此不疲地執著追逐,正所謂“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是,陶淵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名利並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們不應為名利而活,被名利驅使。淡泊不是不思進取,不是無所作為,不是沒有追求,而是以一顆純 ...
關於劉備和項羽的成語典故
1、三顧茅廬。三顧茅廬是指中國三國時期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
2、縱虎歸山。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勸曹操儘早除掉劉備。劉備為麻痺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
有關王字的文化典故
王字的最下面一橫,代表人頭,中間的十字,代表束髮,最上面一橫就是冕旒 。國王都是頭戴冕旒的,而且規定天子九旒,就是有九個穗子 。甲骨文的發現,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義提供了證據。文史學家吳其昌說,戊、戉、戍、成、鹹諸字皆由石斧的形狀演化而來,其鋒刃左右旁曏者衍為上述各字,其鋒刃向下時則衍為工、士、壬、王諸字。 ...
有關中國歷史典故的書籍
1、《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2、《中華上下五千年》按照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