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則立,不預則廢”通常我們會用這句話來形容,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準備,那麼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什麼呢?預則立不預則廢下一句是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這整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提前準備的話就容易成功,不提前準備就容易失敗,說話前有準備,不會理屈詞窮。做事前有準備就不會太困難,做事之前有相應的計劃就不容易出錯,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在之前能夠決定好,就不容易行不通。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出自《禮記·中庸》。《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中庸》在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註》、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民無信不立”是最後一句,沒有下一句。“民無信不立”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是一個國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會垮掉。
這句話引申出的意思是,人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從這句話,還可以看出誠信的重要性。想要在這個世界上得到人們的信賴與支援,就必須以誠待人,以信交友,否則縱使有過人的天賦,也會寸步難行。在生活中,每天都會受到一些對自己學習也是對誠信的考驗。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就不可以在世界上立足,在社會上立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出自西漢·戴聖《禮記·中庸》。《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 ...
1、預則立,不預則廢,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或後悔的事。哲學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2、此句出自於《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 ...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出自《論語-子路》: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過於性急圖快,反而適得其反,不能達到目的。
典故: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現在的山東省莒縣境內)去做地方官。臨走之前,他專門去拜望老師,向孔子請教說: "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地方呢 ...
1、下一句是:早有蜻蜓立上頭。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翻譯: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隻調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3、原文;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翻譯:泉眼悄然無聲是因捨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 ...
1、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2、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3、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4、磨刀不誤砍柴工。5、不打無準備之仗,方能立於不敗之地。6、誡莫若豫,豫而後給。7、夫智貴免禍,明尚夙達,僕揆漢中王慮定於內,疑生於外矣。8、七次量衣一次裁。9、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10、惟事事,乃其 ...
1、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原文:春秋 孔子 《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