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民風的布依族飲食文化
頗具民風的布依族飲食文化
布依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隨著一代一代的發展布依族有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布依族在飲食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習慣。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布依族文化吧!
糯食文化:
布依族作為農耕民族,尤其偏好糯米食品,有無糯不過節,無糯不成禮之說,並常將其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對糯食的嗜好,也形成了飲食文化中糯食文化這一特質。布依族喜吃糯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糯食食品品種繁多。按形狀分,有餈粑、搭聯粑、湯圓、甜酒粑、糕粑、兩合粑、牛打滾、清明粑、米線、米葉、糯米飯、米花、三角粽、枕頭粽、背崽粽等。
按色彩分,有白餈粑、黑糯米餈粑、草木灰摻和而成的餈粑、“毫重”、“毫賣”、肉粽、灰粽、豆粽、白粽等。二是糯米食品,廣泛用於民俗活動。在節日、婚嫁、喪葬、祭祀、造房、走親訪友、請客送禮等都需要糯米飯、餈粑。還用經過磨碎成漿的糯米液製成的“米線”“、米葉”,作為祭祀祖先的祭品和佐菜招待客人。把糯米飯曬乾後,炒成米花,用以泡甜酒待客。黑糯米味香、質優、營養價值高,是饋贈親友的上乘佳品。
在節日中,大年與正月十五吃餈粑、粽粑、湯圓;三月三吃“三色糯米飯”,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飯”,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六也吃粽子“、五色糯米飯十月初一吃牛老粑等等。三是糯米食品加工方法奇特。糯米粑,其做法非常考究:先把舂好簸淨的糯米泡上一兩天,然後濾幹,放在大木甑裡蒸,在蒸的過程中,要灑二至三次水,這樣打出來的餈粑才軟和。糯米蒸成飯以後,立即倒進粑槽裡,由力大的青年後生用粑粑棒趁熱時舂,然後取出整成型而得。
布依族極富特色的糯食要算布依粽了,我州的布依粽是枕頭粽,用芝麻稈或糯穀草的燒灰和糯米一起攪拌,使糯米呈黑色,然後篩簸乾淨,用豬油略炒一下,放上鹽巴和草果粉,最後用粽粑葉來包裹而成。
“毫賣”,是把糯米與核桃、花生等放在碓裡舂成的糯米粑。
“吃毫母”,是望謨、冊亨一帶,在”吃新“時,人們從田中捋回即將成熟的糯穀穗子放進甑子蒸熟,然後曬乾。吃時在碓裡舂出米粒,用開水泡,等米粒吸入水而發脹,便可食用。
灰粽,是將糯米草燒成灰,用搗爛的大蒜、鹽水、樟木子水拌勻,包好煮熟做成。
五色糯米飯,是用嫩楓香葉、黃花、紫草葉等煮水染成。
您可能還喜歡:
佤族的傳統民居建築:四壁落地房
令人訝異的佤族婦女大耳環
佤族有趣又獨特的“談戀愛”方式
拉祜族打歌的由來與特點
頗具民風的哈尼族獨特飲食文化
哈尼族人民世代以農耕為主,特殊的生存環境從而使哈尼族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哈尼族文化不僅在繼承中不斷髮展,同時也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因此飲食文化獨樹一幟。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頗具民風的哈尼族獨特飲食文化吧。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哈尼族菜餚口味豐富,其中哈尼豆豉遠近有名。哈尼豆鼓是以大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上鍋蒸熟後,放進密閉容器內發酵再曬制而成。比較有名的風味菜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省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哈尼族的蔬菜品種不多,多利用宅旁、田間小空地和山地種植青菜、蘿蔔、瓜、豆、芋頭等。按照哈尼族的社會分工,種植蔬菜多由婦女承擔,管理粗放,產量不高,常年所需蔬菜除秋收時節儲備的豇豆、老瓜外,則靠婦女採集的野生植物烹製而食。她們採集的野菜主要有蕨菜、樹甜菜、樹頭菜、羊奶菜,臭菜、水芹菜、魚腥草、細芽菜、水白菜、馬蹄葉、金雀花、棠梨花、老鵠花,杜鵑花,以及香菌、木耳、雞樅等。
哈尼族食肉數量較大,以豬、牛、羊、雞、鴨肉和禽蛋為主,併兼食水產品魚、鰍、鱔和田螺。他們的烹調方法主要有清煮、煎炒和醃製三種。年節期間,肉食豐富,往往把食鮮剩餘的豬、牛肉的淨肉和骨頭分別剔開,將淨肉醃製成臘肉和乾巴,儲備以待客。
飲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飲用的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釅茶的方式。即先用銅壺或大口缸在火塘上將水燒沸,然後再放入茶葉煨煮,待再燒開時飲用。一般每天一次只飲一道。
長街宴堪稱哈尼族最具特色的飲食,一般在十月年(扎勒特)時舉行,另一些地區選擇昂瑪突節(祭寨神)時舉行。如今,已經開始舉辦哈尼族長街宴民俗旅遊節,吸引了海內外大量遊客前來參加。
透視哈尼族的飲食文化不難發現,環境主導飲食、美味由物產派生,風味和民族相連,烹飪與歷史承接。立體的地形和氣候、複雜的生態與生物、悠久的歷史和進化、多樣的民族與文化、堅韌的繁衍和發展,是滇味以其原生質樸、風味各異、味美可口、中外喜歡之美食特色而獨步天下之最深厚基礎和最根本之原因。
您可能還會喜歡:
白族民居,建築藝術的一大景觀
仡佬族獨特文化:兩個年節
高山族甩髮舞的舞蹈形式
高山族的九族文化,什麼是九族?
頗具盛名的惠州飲食文化
惠州作為歷史文化古城,掌管著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惠州景色迷人,有著“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歷史悠久的惠州,自然而然少不了的就是飲食,那麼惠州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惠州文化中看看。
惠州自隋代設循州府以後,一直是“嶺南名都”“粵菜重鎮”,其歷史文化在省內外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近代以來,惠州又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因此,惠州在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傳統民間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其內容之豐富,而又多姿多彩;各種風味相容幷蓄,應有盡有。惠州的發展史和其特殊的地域條件,形成了惠州民間傳統的風俗文化與飲食習慣。
應其地理位置來分析:一是古代的北方軍旅流落定居,客家人南遷循州一帶;二是惠州又處於粵東中南部,恰好是廣東三大方言語系(粵、客、閩南)的夾縫之間,惠州深受三大語系的影響,使惠州風俗文化和飲食習慣形成了一種“相容幷蓄、風姿獨異”的特徵。
東江菜以惠州菜為代表,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傳統的東江菜偏重於“肥、鹹、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鹹,用的醬料較為簡單,一般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極少新增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但東江菜主料突出,喜用三烏,很少用菜蔬,河鮮海產也不多用。這與東江人以往的生活水平與風俗習慣有著極大的關聯。惠州人勤勞耕作,勞動強度較大,平時一般很少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再者,客家人有勤儉的習慣,菜鹹即節儉又可增加體內的鹽份,加之東江惠州一帶產品,所以,即經濟又實惠。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東江菜也在不斷的創新,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注重“原汗原味、美味可口、回味無窮”。其原汁原味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選料講究本地家養粗種的食物,沒有任何汙染的本地家禽與菜蔬,這與惠州一帶保持生態環境良好,有著重要的關係;二是烹調方法多采用、煮、煲、蒸、燴和燉等居多,即保持原有的香味,又使人口感舒適,還不會輕易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和纖維組織。
隨著飲食文化的不斷髮展,當今的東江美食也逐步趨於完善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東江菜也開始更具有內涵的文化品味,全國各大中城市乃至東南亞地區,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都喜歡品嚐獨樹一幟的東江菜。
頗具特色的青島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哪裡都不例外。飲食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人對美食的追求一直沒有停下腳步。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雖然在地域上是魯菜的範圍,但是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青島人的飲食風格獨樹一幟,是青島文化的一個漂亮的風景線。
作為山東的第三區域飲食文化,即海洋飲食文化,主要是指山東半島地區的飲食文化。本區 ...
洛陽民間欲籌建飲食文化博物館
“飲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展現一二。”昨日,記者來到洛陽市澗西區青島路,這裡,一家民營博物館正在籌備中,博物館負責人王天喜告訴記者。在不大的場地中,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餐桌、椅子、餐盤、食盒、水壺等展品,展示老祖宗吃飯使用的“傢伙”。
A
將“伊尹 ...
“清明節”裡不可忽略的飲食文化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 ...
侗族神奇的飲食文化
侗族是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
海外看民俗:日本保護民族飲食文化從娃娃抓起
8月20日,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石毛直道在一次國際食學論壇上表示,日本應該為正在消失的“媽媽的味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傳統飲食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石毛直道指出,家庭作為教授和推廣傳統飲食知識的角色正在減弱,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加深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石毛直道介紹,日本的食育作為 ...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
2010-7-21 15:1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3 下一頁
(一)春節食俗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 ...
中秋節的飲食文化
http://www.tech-food.com 2005-8-9 10:06: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月餅: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至於月餅的起源,再民間有一項流傳甚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想起來反抗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