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句寫了詩人從正面、側面不同的角度,處在遠處、近處、高處、低處不同的角度觀看廬山的感覺。《題西林壁》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1、意思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2、原文如下:
《題西林壁》
宋代: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宋·蘇軾《題西林壁》原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並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
每句的意思:
1、橫看成嶺側成峰:從正面看廬山是蜿蜒的山嶺,從側面看是險峻的山峰;
2、遠近高低各不同:從遠處、近處、高處、 ...
1、《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2、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 ...
江西廬山西林寺的壁上。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
《題西林壁》中的“題”,是“書寫,題寫”的意思。
《題西林壁》是北宋的蘇軾遊觀廬山後的感想,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生活哲理,來告訴讀者要想對事物有全面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 ...
1、《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2、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 ...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首詩揭示的道理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對事物的認識會有所不同,要立足整體,綜合分析各個方面,才能全面認識事物。表達 ...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