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出自馮延巳的《謁金門》。
馮延巳,出生於903年,去世於960年,是五代時詞人,廣陵人。南唐時官至宰相。是後主李煜的老師。馮延巳詞風清麗,善寫離情別緒,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被認為開創以景寫情的手法,對李煜影響很大。
馮延巳詞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因循出新。因循,是說他的詞繼承花間詞的傳統,創作目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容上也沒有超越花間詞的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範圍。出新,是說他的詞在繼承花間詞傳統的基礎上,又有突破和創新。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出自馮延巳的《謁金門》。
馮延巳,出生於903年,去世於960年,是五代時詞人,廣陵人。南唐時官至宰相。是後主李煜的老師。馮延巳詞風清麗,善寫離情別緒,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被認為開創以景寫情的手法,對李煜影響很大。
馮延巳詞的特點,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因循出新。因循,是說他的詞繼承花間詞的傳統,創作目的是娛賓遣興,題材內容上也沒有超越花間詞的相思恨別、男歡女愛、傷春悲秋的範圍。出新,是說他的詞在繼承花間詞傳統的基礎上,又有突破和創新。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意思: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大意為春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出自詩人馮延巳的《謁金門·風乍起》。“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是這首詞的頭一句,也是全詞最精彩的一句。作者用一個“皺”字,將春風吹拂而過,在水面上盪漾起細微波紋,使靜景成為動景,把生活中常見的景色寫活了。當然馮延巳這裡是由景入情,以景寓情,以春水被吹皺,來形容少婦的思緒盪漾。而“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從力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幅流動不穩定性的畫面。馮延巳正是用流動不穩定性的物理畫錄影,將女主人公不平靜的內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來。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意思是:和煦的春風突然吹過來了,那微風讓池塘裡的春水泛起了層層的漣漪。“乍”的意思是忽然、突然。“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出自於馮延巳的《謁金門·風乍起》,《謁金門》是詞牌名。
原文如下:
謁金門·風乍起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譯文:
春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我)閒來無事,在花間小徑裡逗引池中的鴛鴦,隨手摺下杏花蕊把它輕輕揉碎。獨自倚靠在池邊的欄杆上觀看鬥鴨,頭上的碧玉簪斜垂下來。(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終不見回來,(正在愁悶時),忽然聽到喜鵲的叫聲。
註釋:
1、乍:忽然。
2、閒引:無聊地逗引著玩。
3、玉搔頭:即玉簪。“墜”,掉下;但這裡只形容斜露玉簪,彷彿欲落,略如《花間集》張泌《浣溪沙》“翠鬟拋擲一簪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