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風和日暖話清明

風和日暖話清明

  天再旦,年復來,節氣二十四個,一一而出。立春之後是雨水,雨水之後是驚蟄,接著是春分,十五日以後,鬥指乙,便是清明瞭。

  到了這個節氣,日暖,天朗,風和,雨沛,草盡染綠,木咸豐茂,冬之灰黃轉而為春之青翠,山川河流,一片欣然。人也充滿希望,姑娘更是燦爛。古賢者認為,萬物生長於斯,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誠然如此,古者之觀察精而細矣!

  清明是春播的有利之機,自秦漢以來,長安人便循此節氣耕耘自己的莊稼。“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此諺語既有提醒,也有總結的意思。可惜我在農村的時候,土地都歸人民公社,種什麼莊稼,上有長安縣革命委員會主任的意見,下有隊長的意見,於是土地盡種小麥。清明前後,經過施肥和除草,小麥起身拔節,已經可以遮住烏鴉了。農民有一點自留地,恐糧不夠,也都種小麥,惟特別聰明的人才種極少的瓜豆。我家前院頗大,母親遂在靠牆一帶種梅豆、豇豆,還會抓一把筍瓜籽和絲瓜籽埋至黃壤之中,以待夏收。

  木有伐就有植,清明前後也宜於栽樹,因為過了這個點,日曬,天熱,樹難以活。人民公社的那些歲月,應清明之節氣,總是在路邊和水渠邊挖坑栽白楊樹,幾年之後,葉子便有鬱郁之貌。受長者的影響,小時候我在清明之際也栽過樹,前院栽桐樹、德國槐樹,後院栽柿樹、桃樹,遺憾桃樹未成。

  清明節古既有之,是悠久的傳統了,其內容豐富,不過掃墓至重。所謂掃墓,實際上就是祭祀祖先,出於祖先崇拜的心理,也是慎終追遠的一種表達。

  在長安,掃墓興於秦,成於漢,盛於唐。唐政府會在清明節放假,令其官員掃墓,若家在外州外府或外縣的,還可奏請返鄉掃墓。唐有千百關於清明節的文章,吾獨愛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掃墓的習慣一直沿襲到明清。清有賢者指出:“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寒食節是以禁火的方式紀念介子推的,不過寒食節與清明節在唐就融合了,所以這裡指的就是清明節的掃墓。

  在20世紀,掃墓遭遇了封建迷信的指控,遂頓為簡陋,不過,對祖先的敬意,使它得以傳續。小時候,我隨祖父,隨父親,都上過墳。家長捧著祖先的牌位在前,我在後,緩緩進入塋地。拔掉蓬蒿,砍去斜枝,便恭敬給冢培土:把雨水所沖刷的曲縫淺洞一律填充並夯實,以保護墓穴不受浸泡,再修圓頂部。吹一口氣,遂整平墓前之地,立牌位,獻米獻面,獻酒獻煙,獻水果獻糕點,燒紙致哀。舉目而望,方圓數里,上墳者來來往往,燒紙者星星團團,頗有鬼在之象。

  清明節正逢春光亮麗,長安人素好出戶踏青,尤其是青年,成群結隊,以入終南山作樂。唐長安踏青頗為流行,文士、仕女、宮女,每每人以位分,走曲江池,登樂遊原、少陵原,遠一點的往樊川。唐詩人崔護踏青,在樊川敲門求飲見到一個姑娘,面若桃花,遂彼此有意,不過僅以目傳,尚未相親,崔護也止渴而別。時令迴圈,又是清明節,崔護之愛難以自禁,又往樊川覓其姑娘,不料院敝門空,惟桃花映天,使其惆悵無限,題詩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現在的人踏青之心更強,可惜曲江池為樓所圍,樂遊原也削盡其田,少陵原開發騰騰,遂乘車鑽終南山諸峪,然魯來莽往的,不夠風雅。

  清明節還打鞦韆。資料顯示,這是北方山戎之戲,春秋時代傳入中原。唐玄宗執政,曾經在宮中立木以打鞦韆,蕩嬪妃於空中,升高落低,宮女嬉笑,他也喜悅。打鞦韆遂翻越宮牆,進入坊間鄉里,風傳為俗。20世紀中葉以後,西安打鞦韆的多是孩子,春風吹紅了花,他們便找到繩子,拴在兩棵樹之間,坐上去推引起來。房前屋後,街頭巷尾,到處都是國槐、柳樹、椿樹、榆樹,小孩子選窄距的兩棵樹,蕩得低一點,大孩子選寬距的兩棵樹,蕩得高一點。如此之娛,遷延迄夏。

  拔河在古者有祈禱豐收之意,清明節恰恰宜於春播,遂拔河大行。唐中宗有一年幸梨園,巧是清明節,便命大臣分組拔河,宰相、將軍,甚至皇親,都脫然加入。贏者一組必然拉倒輸者一組,逗得唐中宗笑。我小時候,到了清明節,學校有拔河,村子裡也有拔河。學校裡的拔河氣壯山河,不過總覺得有紀律的約束。村子裡的拔河固然散漫、自發,不過偶爾也會舉巷動員,全街出戰,男女老少全加入。

  清明節也是放風箏的絕妙時候。若天開透藍,風吹送燻,便當盡松其線,放風箏於萬里雲霄,以應人的縱情之性。小時候,見城裡人騎腳踏車登我少陵原,不為別的,就藉此隆起之勢放風箏。曠野無垠,小麥鬱郁,有一鳥翔於空,讓人嚮往。

清明話柳

  清明節前後,古人習慣在門上插柳,頭戴柳環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清代楊韞華《山壙棹歌》俗雲:「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關於清明插柳戴柳之俗,傳說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門要術》中所謂「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因此,在我國民間,柳枝向來被視為降除瘟疫的象徵。

  南海觀音菩薩一手拿楊柳枝,一手託甘露淨瓶。「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掃除人間煩惱垢濁,祛病消災。僧人極信仰柳,在誦經禮前,必用柳枝疏牙刮舌,清潔口齒,柳成了僧人對佛教虔誠之物。

  古人在日常生活實用中,知道柳枝可以「祛病消災」,但由於當時科學未發達,還未解開柳樹的「植物精氣」和含殺菌素之謎。其實柳樹在我國戰國時期,就應用在醫藥上,醫學家扁鵲用柳葉熬膏治療疔瘡腫痛。三國時華佗用柳枝治療骨折。古代印第安人當頭痛發熱時,就用搗爛的樹皮敷在前額上,起到退熱止痛的作用,這種「土醫」在一些部落裡,直沿用至今,因而稱柳樹為「神奇之樹」。

  柳樹能治病這種功能,直到一九七五年,美國哈佛大學植物生理學家克萊蘭,在研究中發現搗爛的柳樹皮汁含有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楊酸。後來醫學界進一步研究發現,阿斯匹林對人體的解熱鎮痛機能是間接的,其真正的直接因素是阿斯匹林促使人體分泌更多的前列腺素。這種激素可以調節人體各方面的功能。

  國外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阿斯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楊基酸,具有防禦植物病害的作用,它既可使柳樹在早春搶先抽芽吐綠,又可使其有極強的生命力。所以繁殖柳樹十分容易,順插或倒插柳枝都可以成活,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說。而且柳枝婀娜多姿,又具抗汙染能力,是一種優良的庭院和路堤綠化觀賞樹。如果將阿斯匹林放入花瓶水中可延長鮮花壽命。

  「柳」與「留」諧音,自漢代流行的「折柳相贈」情感民俗流行至今。唐代大詩人杜牧《獨柳》曰:「含煙一枝柳,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描寫情侶兩人將行,心裡難捨難分,連欲折柳條也不忍。劉禹錫在《楊柳枝》道:「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詩人與情人橋上相別後,年年月月在柳樹底下苦苦痴等,卻渺無音訊。

  「折柳送別」與「植柳留念」已成為我國民間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的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種苗,植於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公主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發動群眾治理西湖,在堤上栽植楊柳,美化環境,建立了今日西湖的「人間天堂」。陽春三月,筆者遊覽到西湖,此時正值桃紅柳綠,空氣清新,眼前展現出一幅幅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畫圖,令人心曠神怡。

清明穀雨話茶香

  清明、穀雨時節,是新茶採收的時節。

  清明茶,是清明時節採製的茶葉嫩芽(清明前採製的新茶叫“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齣茶。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香高味醇,奇特優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穀雨茶,是穀雨時節採製的春茶(穀雨前採製的新茶叫“雨前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宜,雨量充沛,茶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茶葉鮮活,香氣怡人。穀雨茶有一芽一嫩葉的或一芽兩嫩葉的。一芽一嫩葉的茶葉泡在水裡像展開旌旗的古人的槍,被稱為旗槍;一芽兩嫩葉則像一個雀類的舌頭,被稱為雀舌。

  清明茶與穀雨茶同為一年之中茶的佳品。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的時節:“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穀雨是採茶的時節,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前採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故穀雨品新茶,相沿成習。喜愛香茗的文人雅客有諸多詩句詠之。唐昭宗時戶部侍郎陸希聲《茗坡》:“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江蘇紫砂陶都宜興古稱陽羨,陽羨的茶在唐代為上品,穀雨前所採之茶更為名貴,唐代僧侶有飲茶風尚,晚唐著名詩僧齊已留下了三首與穀雨有關的茶詩,其中一首是《謝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在輕霧如煙的茶叢中,翠綠鮮嫩的春山野茶很稀少,乃至天色將晚時,還未採滿筐。儘管穀雨佳茗難得,但詩人還是迫不及待地招來鄰院的客人品新茶。

  穀雨茶,經過雨露的滋潤,營養豐富,香氣逼人。喝起來口感醇香綿和,對人的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生氣。

  在人們的傳統概念中,總認為清明茶(清明前採摘的茶)比穀雨茶好。不錯,清明茶細嫩品質好,但兩三泡之後,味就變淡了。而穀雨前採製的茶,泡起來的綠茶舒身展體,鮮活得如枝頭再生,染得春光盈眼,且茶香濃郁渾厚,久泡仍餘味悠長。啜一口,頓覺縷縷清香溢位,塵世間的浮躁和功名利祿皆散去。所以,愛茶懂茶之人常把穀雨前採摘的茶珍藏起來。

  現在眾多人熱捧明前茶,趕的就是一個“早”字!而這個“早”字,買茶的人付出是銀子的代價。明前茶和穀雨茶,兩者價格相差甚巨,真正買明前茶自己喝的人較少,大多是作為禮品買去送人的。明前的茶看是好看,但不經泡。而雨前茶泡起來湯色橙黃,香氣渾厚,多泡仍回味綿長,所以,懂茶的人通常都是買穀雨前一兩個星期的茶自己飲用。

  在茶農心目中,明前茶雖然上市早價格高,但絕非真正的茶之上品。製茶人祖輩們口傳下來的說法,似乎更喜歡穀雨前後的茶,尤其是穀雨那天的茶,茶農們那天採摘來做好的茶都是留起來招待客人,平常自己捨不得喝的。據說穀雨那天採製的茶,喝了對人身體特別好,通全身不暢之氣,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喝了防病。《神農本草》一書就說:雨前茶“久服安心益氣……輕身不老”。茶葉行家們說出的更讓人信服,其理由,一是穀雨茶受氣溫影響,發育充分,葉肥汁滿,湯濃味厚,遠比明前茶耐泡;二是價格優惠,物有所值,適合老百姓的消費水準。


清明時節祭祖

  清明,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漢代時就已形成,“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這些都是清明名稱的由來。人們依此節氣作為判斷所要進行的農事,根據清明雨水的多少佔卜莊稼的豐歉情況。由於時間上的相近關係,唐代以後,清明綜合寒食節、上巳節習俗,逐漸發展為 ...

春分趣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 ...

清明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 ...

清明掃墓的習俗

  清明最初只是節氣名稱,時間在夏曆三月間(公曆4月5日前後),比寒食節晚一至兩天。   清明的含義,據《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到了清明這天,天氣回暖,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同時也是惜春正命、紀念亡人的絕佳時機。唐代統治者允許百姓將寒食節掃墓祭祖的習俗延續至清明這天,以此 ...

清明詩詞集錦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 ...

清明習俗詩話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關於“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 ...

清明給12星座祖先燒啥

  清明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到墓地叩頭行禮祭拜之時,也不要忘了給祖先帶些他們喜歡的東西過去。現在是講求個性的年代,燒什麼五花八門的都有,一起來看看,清明節給12星座的祖先燒些什麼最合適吧。   白羊座   生前就活潑好動的白羊,是個不折不扣的玩樂積極分子,是一刻也停不下來。就是剛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