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漢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當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發展與其他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飲食文化,那麼,大家知不知道漢族的飲食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食俗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型別,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穀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彩,米麵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
菜餚
漢族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餚的眾多不同型別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其次還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再次,各地的調製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餚型別的重要因素。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同時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節日食俗
漢族的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和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等。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捲,正月十五的元宵節,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曆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在古代,人們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相互感應。這類信仰、禁忌觀念有形無形地滲透在漢族的某些飲食習慣中。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殘存在飲食習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經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經驗正在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而使漢族的飲食文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8月20日,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石毛直道在一次國際食學論壇上表示,日本應該為正在消失的“媽媽的味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傳統飲食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石毛直道指出,家庭作為教授和推廣傳統飲食知識的角色正在減弱,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加深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石毛直道介紹,日本的食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已經正式被列入學校教育。
在日本,吃飯並不是吃飽、吃好這麼簡單,而是食育的一部分,與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飲食衛生安全和飲食文化等一系列關於營養學甚至人生觀的教育聯絡在一起。日本將食育的內容和方法寫入學校教材,並作為知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健康的飲食習慣。此外,他們還創造性地將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象力的培養上。比如,家長和老師會啟發孩子:餐桌上的色拉有如秋天的景色,在那碧綠的森林裡,既有黃葉又有紅葉;那些肉餡則如凋零的枯葉飄落在大地上;一道加入了海帶的五香菜串兒,那海帶絲就像紮在姑娘頭上的黑絲帶……兒童對此產生興趣後,對每一種食物都會作出豐富的聯想。在飲食中培養人生觀也是日本食育的重要目標。譬如,學校經常組織學生到農村學習,讓學生加深對農民和漁民辛勞的理解,激發其產生對食物的感恩之心和傳承傳統飲食文化的責任感。
為推進食育活動,日本政府給予法律和體制的保障。2005年,日本製定並實施了《食育基本法》。該法的序言指出:“現在應重新把食育作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體育的基礎。”日本內閣府設定了食育推進會議。議長由首相擔任,委員是相關部門的大臣和有食育知識和經驗的專家。地方由都道府縣食育推進會議負責制定和實施都道府縣食育推進計劃。市町村食育推進會議負責制定和實施市町村食育推進計劃。食育的參與者有孩子的監護人,教育、保育、醫療、保健工作人員,從事農林漁業者、食品業者以及各種團體和志願者。同時,日本政府將每年6月定為“食育月”,6月19日為“食育日”,在日本全國範圍內舉行各種有關食育的活動。
隨著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廣,近年來,食育活動已經發展為日本的全民運動。日前,日本部分地區已經啟動了以年輕人為物件的食育計劃。為了向年輕人推廣傳統飲食文化,大分縣政府選擇10至20名立志成為營養師的女大學生組成一個推廣小組。這個推廣小組經過一段時間的傳統飲食文化知識培訓後,將開展一系列活動,在縣內各市村舉辦的各種活動上,介紹傳統料理做法,開設傳統料理餐廳,建立專門的網頁介紹傳統料理。該專案負責人說:“知道傳統料理做法的人越來越少,傳承傳統飲食文化變得越來越困難。希望以此活動為契機,讓年輕人重新認識飲食生活,透過傳統料理去進一步瞭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飲食文化: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
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
小麥則有饅頭、麵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捲、炸糕、煎餅等吃法;
漢族講究並善於烹飪,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
漢族菜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是中國地區的飲食口感不同的分配,除去那些少數民族的獨特飲食之外,漢族的飲食由於地區不同也同樣是有著很多差別的。
那麼,本期解析漢族飲食文化背景。
漢族的菜餚因分佈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餚的眾多不同型別,是因 ...
人們在探索飲食的過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漢族文化,因為飲食時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也不單單再是為了需求,更是進化成了一種享受,當然其中包括一些禁忌。今天就探討禁忌。
同中外其他民族相比,漢族的肉食禁忌至少有兩大鮮明的特徵:其一,禁食動物較少且禁食不十分嚴格;其二, ...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信仰,而保安人的信仰則是伊斯蘭教,因為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同時又夾帶了一些蒙古族的習俗,從而形成了保安族的民族特色。下面的保安族文化為您帶來獨具民族特色的保安族飲食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於面製品,經常食用饅頭、花捲、煎餅、包子、湯麵條、臊子面、饊子、涼麵、漿水面 ...
中國是個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國家,我們擁有多達56個民族。除了人口最為龐大的漢族,其他少數民族都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又有滿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壯族等等最具代表。他們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基本代表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
少數民族萊少數民族菜也稱“民族風味萊”,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 ...
京族人民主要聚集在依靠著大海邊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地區,他們主要從事海洋業,飲食習俗上與其他民族也有些不同。那麼,你知道京族人民的日常飲食習俗嗎?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想知道的話,一起來了解一下京族文化中的特色飲食文化吧!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
在我們印象裡每天都是一日三餐,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傳統了。但是在侗族地區確是每天食四餐,兩茶兩飯。茶已經深入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了。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侗族文化吧!
一奇: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 ...
隨著歷史上三次重大的北方漢族南遷,在與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流中,南方的漢族慢慢的建立形成了自己在飲食,建築等等方面獨立的漢族文化。今天就要專門介紹南方漢族在飲食方面與北方有什麼差異。
我國漢族源於北方的華夏族,而南方遠古時代是越、巴、蜀、楚等土著民族的家園。今天的漢族南方部分的形成,是古代北方漢族人民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