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餘姚地方戲曲是什麼

餘姚地方戲曲是什麼

  餘姚地方戲曲是姚劇,原稱“餘姚灘潢”。

  姚劇是一種漢族地方戲曲劇種。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流行於浙江餘姚、慈溪、上虞等地。姚劇是在當地漢族民間歌舞曲藝“馬燈”、“旱船”、“採茶籃”、“崔鼕鼕”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餘姚一帶,姚劇又被稱作“燈戲”、“燈班”。

  2008年6月7日,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甘肅地方戲曲

  甘肅的民間藝術內容豐富精采,引人入勝,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

  秦劇。是甘肅起源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秦劇源於古秦州天水,並因此而得名,它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隋,完整於唐,廣傳於明,盛行於清,今已流傳至西北廣大地區。秦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青陽腔的特長,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壯,動人心絃,表現力強的特點,深受蘭州地區群眾的喜愛。

  太平鼓。蘭州太平鼓多由青壯年男子表演,少則一二十人,多則三四十人,表演者一律頭戴英雄幅,身穿皂隸服,腰繫灰絲帶,腳蹬麻窩鞋,身背太平鼓,組成一定的隊形,並有一人在前指揮。表演者按照指揮發出的旗號,右手緊握鼓繩,左手不停地將鼓身舉到不同方位,忽上忽下,時左時右,一邊擊鼓一邊舞蹈,熱烈歡快,氣勢非凡。蘭州的太平鼓呈圓筒形,鼓幫以木料製成,通體呈完整的圓柱形,兩面都蒙著厚實的牛皮,長約70釐米,直徑約45釐米。鼓幫外表塗以紅色和黑色油漆,並用泥金飾以獅子、牡丹等圖案兩頭邊緣部分則用失宇花邊裝飾,在鼓幫一例的兩頭,釘有兩隻鐵環,拴綁以很長的揹帶。鼓按其種類分為跳鼓、騎鼓、桶子鼓、方鼓子等。蘭州太平鼓現已成為每年春節社火表演和重大節慶活動的重要演出內容。

運城地方戲曲

  -|蒲劇|-

  俗稱亂彈,又稱蒲州梆子、山陝梆子,今統稱蒲劇,因起源於古蒲州(今永濟市)而得名。據諸多出土的戲劇文物和有關資料記載,蒲劇起源於宋,由山、陝地區的民歌和說唱開聲,先演變為民間小戲,後又在民間小戲的基礎上,接受了古老劇種的藝術成就,逐步發展成為大戲。迄明中葉演變為“亂彈”、“梆子腔”,成為獨立完整的劇種。蒲劇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河南三角地帶,遠及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民國以來,陝西省的西安、延安、延長,河南省的靈寶、盧氏,甘肅省的定西等市縣,都曾建有蒲劇團。明嘉靖年間,蒲州就組建有義合班,進行演出。清嘉慶時有“永樂班”、咸豐時有“三義娃班”。從清末到民國初年,全區有蒲劇班社20多個。同時湧現出郭寶臣(藝名元元紅)、王來(藝名老二盞燈)、祁彥子(藝名彥子紅)、鄖三吉(藝名白菜心)、呂長林(藝名八百黑)、任金祥、孫廣盛、王存才、馮安娃等一批表演藝術家,推動了蒲劇藝術的發展。蒲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兩個不同的藝術流源,即西路戲與南路戲。南路戲以演傳統的上、中、下24本為主,唱詞較少,文辭典雅,多以情節奇巧取勝,格調文雅。西路戲則粗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風格火爆。到本世紀30年代末,特別是蒲劇五大名演員閻逢春、王秀蘭、張慶奎、筱月來、楊虎山出現後,蒲劇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西路戲和南路戲的特點逐漸溶為一體,使蒲劇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細膩的一面,形成長於抒發激情和悽楚的情緒,具有豪邁奔放的特色。蒲劇的角色行當有鬚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淨、二淨、丑角等。蒲劇的特技表演馳名全國,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髮)、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蹺功等特技為其它劇種廣為借鑑,耍紙幡、彩功等,亦極為細膩精彩。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出。50-60年代,經過整理、改編至今仍上演的劇目有《薛剛反朝》、《趙氏孤兒》、《竇娥冤》(已拍攝成電影)等。近年來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西廂記》、《關公與韶蟬》《陰陽河》、《送女》、《蘇三起解》等。專業表演團體除地區蒲劇團外,尚有永濟市虹光蒲劇團、芮城縣黃河蒲劇團等lO個縣(市)蒲劇團。主要演員除已故的王存才(小旦)、閻逢春(鬚生)、楊登雲(二淨)、楊虎山(二淨)、筱月來(小生)等外,現活躍在舞臺上的有張保(鬚生)、武俊英(小旦)、景雪變(小旦兼閨門旦、刀馬旦)、王藝華(小生)、吉有芳(花旦)等。

  -|眉戶|-

  起源於陝西省的眉縣、戶縣,清嘉慶、道光年間傳人本區(一說是明代即傳人本區)。由“清唱”(俗稱“地攤子”)藝人吳小寶等搬上舞臺演出。本區13個縣(市)均頗流行。眉戶曲調豐富,有72大調和35小調。搬上舞臺初期,演出劇目多為小生、小旦和小丑扮演的小戲。本區藝人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鑑蒲劇的音樂和表演手法,逐步發展為能夠表現歷史故事題材的戲曲劇種。新中國建立之初,組建起運城專區眉戶劇團,以演歷史劇目為主,後運城與臨汾地區合併,劇團改稱晉南地區眉戶劇團。演出劇目有《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三進士》等。主要演員有楊海生(鬚生)、程根虎(小旦)、衛本善(小生)等。1957年臨猗縣眉戶劇團成立。該團自建團至今40多年來,一直堅持編演現代戲,被譽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一面旗幟。演出劇目有《梁秋燕》、《澗水東流》、《一顆紅心》等,《澗水東流》和《一顆紅心》先後被搬上銀幕。主要演員有任洪、李英傑、張俊芳、範琳、郭高計等。


滁州地方戲曲

  鳳陽花鼓戲:是“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因起源於鳳陽縣長淮衛,故又稱“衛調花鼓戲”。   清代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後來,藝人們吸收泗州戲與外來劇種的營養,根據說唱中的人物、情節、進行表演,逐漸向戲劇演變,至光緒年 ...

不屬於四川省地方戲曲有哪些

  不屬於四川省地方戲曲有淮劇、黃梅戲,京劇。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有四川川劇,除川劇外四川的燈戲、清音、儺戲、四川藏戲、羌族釋比戲、木偶戲、皮影等數十個民間小戲劇種都是地方傳統戲曲劇種。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 ...

紹興的地方戲曲有哪些啊緊急啊

  紹興的地方戲曲: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紹劇:即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興起於清康熙、乾隆年間。唱辭以七字齊言對偶為基礎,有獨立完整的唱調。劇作內容多為忠奸爭鬥、征戰殺伐之事。 ...

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四川省地方戲曲劇種主要有四川川劇,除川劇外四川的燈戲、清音、儺戲、四川藏戲、羌族釋比戲、木偶戲、皮影等數十個民間小戲劇種都是地方傳統戲曲劇種,它們向我們展現了川文化。尤其是四川川劇,它是我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不僅僅是在四川,全國各地都有很多人喜歡聽。川劇的聲腔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這五種所組成。所 ...

齊魯之地的藝術展現,山東地方戲曲大全

  齊魯文化在山東大地上盛開,是山東文化的名片之一。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山東的地方戲曲,看看在這齊魯之地,都有哪些戲曲文化,又都有什麼樣的藝術特色。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呂劇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 ...

戲曲文化:陝西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

  陝西省是我國地方戲種繁多的的地區之一,有很多民間戲曲深受民眾喜歡。那麼,你知道陝西的地方戲曲劇種究竟有哪些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或許,你對其中的戲曲情有獨鍾,是一枚忠實的戲迷。   秦腔   秦腔,中國西北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 ...

湖南地方戲曲大全,不負歷史盛名

  湖南歷史文化傳統悠久,其中,湖南地方戲曲更是以其奇異的風姿,高聳於中華藝林。多種戲劇劇種在我國戲曲劇壇中齊放,展現了更好的湖南文化。那麼,湖南地方戲曲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湘劇   湖南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主要流行於“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善化、湘陰,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