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佩戴香囊 端午送香囊的寓意
據傳,戴香包的目的,一方面象徵屈原的品德節操將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另一方面又能起到驅瘟避疫,強身健體的作用。
香包亦叫香.囊。其根探於古代的“艾虎”、“艾符”。在古代,有人在端午節即將.來臨的時候.,把艾葉編成老虎形狀,或把綵綢剪成虎形,粘上艾葉一,插一在頭髮上或佩帶在胸前以祛瘟辟邪,這就是艾虎。傳說,善於降妖伏魔的張天師,於五月五日乘艾虎出遊四方,所到之處,五毒(蠍子、蜈蚣、蛇、壁虎和蟾蜍)化為灰塵,,妖邪歸回地府。由此,我們透過迷信的迷霧,便可看見艾虎的功效和威力。艾葉有殺菌祛蟲之功,虎又是傳說中的神獸,可以鎮一守門戶,二者合一製成艾虎,可見人們的心理是想以此獲得生命的保障和尋求心靈的安全感。
端午送香囊的寓意
香包一般由年輕姑娘精心縫製而成,’端午節那天,姑娘把香包送給小弟弟、妹妹或侄子、侄女,並把香包佩戴在他(她)的胸前,有的姑娘自己也佩戴一隻。戴在胸前的香包,真是小巧玲瓏、五彩繽紛、豔麗多姿、栩栩如生。俗語說:“五彩香囊襟前戴,姑娘娃娃逗人愛。”看來小小香囊威力還真不小。
有的地方的婦女和孩子們,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粽子、雞心、葫蘆、櫻桃、桑格以及小猴、小虎形狀的手工藝品,或用一彩色絲線纏成小小的粽.子,在端午節早晨同香包一塊兒,選出一兩件掛在胸前。認為這樣可以防病,等到了端午節正午時,把它們摘下來扔掉,這稱做“扔災”。有的地方還縫一種布人,布人頭裡面裝著豆子,因而叫“豆豆娘”,掛在室內牆上。“豆豆娘”用以祈祝五穀豐登。“豆豆娘”與香包相似,但用意不盡相同。
有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香包多用棉織品和絲線繡成或紮成形式多樣,精巧美麗,有花卉、魚蟲、五穀、瓜果、器皿、人物等。香包常常是姑娘們的傑作,並作為傳情的信物,冬贈送給心愛的小夥子、以表達自己的愛情。
端午節帶香囊的傳說
有一年,八仙之一的鐵柺李雲遊到漢中上空,看見地上有一個年輕的婦人,背上揹著一個五六歲的大孩子,手裡還牽著一個二三歲的小孩子,艱難地涉水過河,前往山中避難。突然,上游河水咆哮而下,轉眼之間,河水漲滿,母子三人眼看就要被洪水沖走了。這時,只見那婦人甩開手裡拉著的小孩,揹著大孩子直衝向岸邊。一鐵柺李覺得這婦人太不講情理,急忙用鐵柺將那小孩挑到岸上。鐵柺李落下雲頭,來到河邊問明過河的原因後,斥責那婦人道;“你揹著大孩子,扔開小一孩子,難道這小的不是你親生的嗎?”那婦人指著大孩子說:他是我收養的鄰居家的孤兒。他父母去年都被瘟疫帶走了。這小的雖是我的親生兒子,但.我不能讓人家斷了根呀!”鐵柺李聽了,感動地嘆道:“好心人呀!”說完便從葫蘆裡倒出一包藥遞給婦人說:“你將這藥囊戴在身上,可保你一家不受瘟疫所害。”言罷就不見了。
婦人見狀,驚喜萬分,知道遇見了仙人.她急忙回家,將藥分裝成數包,除自己戴一個藥包外,其餘都分送給鄰里鄉親。這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還真靈,凡戴藥包在身的人,不但本人沒病,而且聞到藥氣的人也沒有被瘟疫傳染。
後來,漢中這地方便沒有瘟疫發生了,人們的生活更富裕、更安定了,但人們沒有忘記給他們帶來安定的藥包,每年一到端午節還要送“藥包”以示紀念。經過長期的流傳、演變,’由送藥包變成送“香包”,端午節戴香包的風俗,也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端午插艾葉戴香包寓意什麼
端午插艾葉的寓意:
在民間風俗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門上插艾草和菖蒲,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佩戴身上用來以驅瘠化斂。也有吃五毒餅這—習俗,象徵可以防小人,健康好壇的好兆頭。
端午節戴香包的寓意:
據傳,戴香包的目的,一方面象徵屈原的品德節操將馨香溢世,流芳千古;另一方面又能起到驅瘟避疫,強身健體的作用。
端午節戴香包習俗的由來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黃、艾葉、燻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紅兜肚,有鬥邪必勝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佩戴香包。以前醫藥水平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氣味驅散夏天的蚊蟲。同時,做香包屬於女紅,也有很多女孩子做來送給意中人。
端午懸艾蒿的由來
端午節懸掛艾篙是一項很重要的風俗,也是端午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每逢農曆五月初五,天剛放亮,人們便成群結隊早早地到野外採艾篙,帶回家,插掛在門上,這種風俗叫“插艾”。較早記載插掛艾篙習俗的是六朝梁人宗凜的《荊楚歲時記》:“荊楚人以五月五日並踏百草,採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攘毒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在端午節的早晨,有用剛剛採來的艾葉浸泡的水洗臉、洗手、洗身的風俗。據說,用艾葉水洗了臉、手、身,就不會受蚊蟲叮咬。還有的地方的人們千脆把艾葉夾在鬢髮中。艾葉還能加人食品中。古代浙江一帶清明時吃的著團,一些地方包的艾葉粽子,就是用嫩艾葉汁和糯米制成,清香而能助消化。法國有一種著名葡萄酒叫“味美思”,其主要香料就是艾葉的汁,酒味清香,甜中帶苦,一些外國人習慣在就餐前先飲一杯作為開胃酒,以增進食慾。
端午節香包放什麼能驅邪庇佑
1、艾葉
研究發現,用鮮艾葉煙燻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起到殺滅作用。此外,艾葉還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等功效。
2、菖蒲
葉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能提神通竅、健脾消洩、殺蟲滅菌。外用能驅菌殺蟲,內服則有清涼、健胃、祛風、提神等作用。
3、香茅
有檸檬的芳香,全草所含揮發油是香茅油,能祛風除溼,散寒解表,還能防蟲咬。
4、雄黃
燥溼祛風,殺蟲、解毒。研究發現,本品含有砷,若飲雄黃酒等於吃砒霜,當慎重飲用。
5、柚子葉
是芸香科植物柚子的葉子,所含的揮發油有橘子皮的味道,可以防治風頭痛。
6、白芷
祛風燥溼,消腫止痛。採用艾葉、蒼朮、白芷等中草藥在室內煨燒,更有闢穢、消毒、淨化空氣驅滅蚊蟲的功效,對淨化居住環境有一定作用。
7、青蒿
全株有香氣,所含的揮發油佔全草的0.3——0.5%,主要成分是桉油精、古旋樟腦等,全草可以提取青蒿素,能清熱解毒,還能抑制病菌生長。
8、龍船花
所開的花就像端午節的龍船頭所佩帶的紅花而得名。此草性涼,有清熱涼血的功效。
1、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2、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1、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 ...
香囊的寓意多為男女定情信物,也有求吉祈福、驅惡避邪之意。
香囊,又名香袋、荷包,起初是辟邪之物,“五月繡香袋”曾經是全國各地的風俗。至清代,香囊已成為男女定情之物,在近代,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 ...
四五枝艾草、一兩根菖蒲,插結在房前屋後、懸掛於窗畔門旁,香氣四溢。“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江南人對艾草很有感情,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採些艾草作“門神”,懸掛門上。
艾,是一種極平常的植物,每到春夏季節,路旁溪畔,田頭地角,荒野土丘,都生長著許多艾草。風吹過,散發著悠悠清香,沁人心脾。近日,記者在杭州 ...
“麼乜”是壯民族特有的民間工藝,每年端午,民間都有製作佩戴用布製成人抱龍珠造型的飾品,以祈求平安吉祥。“麼乜”製作材料十分講究,還具有安神解毒等功效。
麼乜的布料也是精選了各種代表色的棉綢、土布等,根據大小裁剪成方形和圓形,用針線手工縫製成人和寶珠形狀,裡面填充滿中草藥,手工要求極為精緻。
麼乜作 ...
端午香囊祝福語簡短優美
1. 端午節送你一個粽子:幸運鋪滿清新的葉,快樂裹成美味的餡。聞起來是溫馨,吃起來是甜蜜,嚥下去是幸福,回味著是美滿,端午節快樂。
2. 端午已至,特送粽子一個,淡淡的粽葉香包著關心米、健康豆、甜蜜棗,最後用幸福繩紮緊。祝您端午節快樂!
3. 點點心血勤育英才厚澤九州; ...
1、香包又叫香囊、香袋、香纓、容臭、佩幃,今人稱荷包、耍貨子、絀絀。它是古代中國勞動婦女創造的一種民間刺繡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
2、香包最早稱容臭,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當時的香料是辟芷、秋蘭。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稱呼 ...
1、端午帶掛香囊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2、端午帶香囊的意義:
端午節小孩佩香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藥物,能散發出天然的香氣,這種香氣屬中藥學理論中的五臭範疇,具有開竅醒神、化溼醒脾、闢穢悅神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也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