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總結:20世紀的法西斯主義
高二歷史總結:20世紀的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是20世紀特有的現象,它的產生、發展同20世紀重大事件密切相關。20世紀的法西斯運動可分為前後兩大階段,以1945年為分界線。1945年以前屬於法西斯產生、發展和大規模氾濫階段,在這一階段法西斯運動掀起過兩次浪潮,一是一戰末期和戰後初期法西斯的滋生,這主要包括1919年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黨、1920年希特勒在德國建立納粹黨;二是從30年代大危機到二戰結束,這是法西斯運動大規模氾濫時期。在這次浪潮中,法西斯在義大利以外的國度內相繼建立,德國的納粹運動急劇膨脹,納粹黨到1932年上升為國會第一大黨,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日本從1931年開始法西斯化的過程,經過一系列衝突和鬥爭,日本軍部在1934年實現法西斯化,國家政權自1936年廣田內閣成立初步實現法西斯化。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進行區域性戰爭和對外擴張的過程相互接近,在30年代中後期結成以《反共產國際協定》為標誌和紐結的法西斯集團,40年代初期又結成以《德日意三國同盟條約》為標誌的法西斯軍事集團,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鄭寅達同志在《20世紀的法西斯》一文中將法西斯的共性概括為六個方面:(1)法西斯是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的產物,是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後才出現的現象。(2)法西斯鼓吹極端民族主義或民族沙文主義,鼓吹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歌頌暴力和戰爭[在此作者把二、三方面合併敘述]。(3)其社會基礎是以小資產階級分子為主的中下層民眾。(4)法西斯主義既反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又反對傳統的資本主義,鼓吹尋求第三條道路。(5)宣揚和推行獨裁統治,認為獨裁製符合人類社會的天性,是提高本民族內在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最佳手段。注意如下一道試題:二戰前,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麼?各自的特殊原因是什麼?結合史實分析其特殊原因,並指出其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1)共同原因: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德日兩國經濟陷入困境,階級矛盾尖銳。為了對內鎮壓,對外尋找出路,兩國的統治集團選擇了法西斯道路。(2)德國的特殊原因:凡爾賽和約對德國過分懲處造成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痛恨心理。納粹黨利用這一矛盾,煽起民族復仇主義,從而獲得廣泛支援。其二是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始終缺乏海外殖民地,希特勒擴大生存空間的宣傳迎合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因此德國法西斯發動對外戰爭是必然的。(3)日本的特殊原因:明治維新後日本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遇到資金短缺、資源不足、國內市場狹窄等問題。因此日本始終把侵佔朝鮮和中國東北,繼而獨霸中國做為既定目標。在30年代經濟危機的衝擊下,日本很快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與日本爭奪東亞的主要是美國,華盛頓會議只是暫時平衡了日美矛盾。日本要獨霸東亞也必然與美國發生戰爭。
簡述20世紀中國歷史的三次鉅變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民主共和”成為當時社會的思潮,這個時期作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已得到史學家的確認。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的誕生;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和國家政權性質、架構和功能性的轉換。“一五”計劃建設的提前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並圍繞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和觀念文化的變革,給一度徘徊的社會主義實踐注入了新的生機,被啟用的生產力向國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現代化的巨大發展潛力。
歷史古城:開 封
開封地處豫東平原、黃河下游大沖積扇南翼,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24°C-14.50°C之間,無霜期213-215天,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蓋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遊玩開封的最佳時節莫過於9、10月間,天氣溫和,降水量適中,還能觀賞盛開的菊花。
開封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東,是黃河沖積扇平原的尖端。東臨商丘地區,西連省會鄭州市,南接許昌市、周口地區,北靠黃河,與中原油田隔河相望。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62平方公里。
開封市,古稱梁、汴,又稱汴梁,簡稱汴,河南省轄市,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開封素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著稱,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不但對中原地區而且對全國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遠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封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夏朝(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第七世帝杼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約22公里),至12世胤,歷經六世約157年。春秋時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古城村築“啟封”城。戰國時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安邑遷都今開封市所在地,時稱大梁。公元前225年,秦滅魏,置碭郡,立浚儀(大梁)、啟封兩縣。兩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東魏在開封設定梁州。北周滅北齊後改梁州為汴州。公元712年,開封縣治移置汴州城內與浚儀縣同廓。公元907年,後梁建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號稱東都。後晉、後漢、後周相繼建都開封。公元938年稱開封為東京。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定都開封,建立北宋。北宋開封人口達150萬,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開封,改開封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遷都開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於開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為周王駐藩開封。明代,開封經濟繁榮,號稱“八省通衢”、“勢若兩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開啟封,明軍扒開黃河,開封城遭破壞,城中37萬人,僅剩3萬餘人。清代設開封府,清末開封闢為商埠,民族資本工業興起,先後創辦了機械、兵器、麵粉、火柴、菸草等工廠。民國期間,開封為河南省會。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稱開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國初期,開封為河南省會;1954年10月省會遷鄭州,開封為省轄市。1982年開封被國務院首批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開封歷史悠久,名人眾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顥、鍾嗣成、王延相等。這裡地勢低窪,湖泊眾多,號稱"北方水城",名勝古蹟眾多,以鐵塔、龍亭、相國寺、繁塔、延慶觀、禹王臺、包公祠、朱仙鎮岳飛廟等為最著名。
歷史古城:杭 州
杭州,浙江省省會,位於錢塘江下游北岸,大運河南端。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年的悠久歷史。
杭州古稱錢塘。公元589年,隋朝開皇九年,廢錢塘郡設定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公元1912年廢杭州府,合併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
杭州文化從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 ...
歷史古城:承 德
遊承德四季皆宜,但考慮到其季節性的優美自然風光,以4-10月份為最佳。
承德舊稱“熱河”,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是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旅遊勝地四十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國家甲類開放城市。1994年位於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從而 ...
歷史古城:洛 陽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洛陽境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這裡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天然 ...
歷史古城:西 安
西安屬於暖溫帶半溼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春暖花開的3-5月和秋高氣爽的9-11月是到西安旅遊的最佳季節。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渭河南岸。背依秦嶺,面向秦川,涇、渭、灞、灃、澇等水流經徑內,形成沃野千里,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 ...
歷史古城:平 遙
這裡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乾燥,冬夏溫差大,冬季風沙較大。年平均氣溫為10.2℃,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降水大部分集中在夏季。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中國目前儲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是國務院1986年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 ...
歷史古城:自 貢
自貢是古老的鹽都,又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今日自貢已由單一鹽業產場發展成為具有較好農業基礎,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事業較為發達,以製鹽、化工、機械為主,兼有輕紡、食品、建材、電子、冶金等多種門類的工業、文化、旅遊的城市。
自貢市位於四川盆地南部,為四川省地級市,現轄自流井、貢井、大安、沿灘四區及榮縣和富 ...
歷史古城:江 陵
1982年國家公佈江陵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