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風俗習慣及禮儀
高山族的風俗習慣及禮儀
族譜中記載番人(即高山族人)認為萬物皆有靈,人死後是有靈魂的,而且有善惡之分,善者可以順利進入冥界地府,安然轉世投胎;惡者就會四處飄蕩,沒有歸宿,彷徨在人間偷偷摸摸,不能投胎轉世。所以,當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親人的亡靈能安然投胎轉世。但伯始祖公死後並沒有像當地那樣行廟喪之禮,這是因為族人認為這是漢人的禮俗,這樣做的意思是先將亡靈報告並交給土地神,然後押給城隍爺,再送到陰曹地府,由豐都城分撥亡靈的下落歸宿。而他們是高山族,高山族人的冥界地府在臺灣而不在豐都城,如果把親人的亡靈送去一定會遭到他們的凌辱,所以要按照高山族的風俗禮儀送伯始祖的亡靈迴歸故里。照番俗安葬了伯始公後,過了五七,他託夢給子孫說,冥界的路茫茫無邊,千山萬水十分漫長,妖魔鬼怪阻道,刀槍劍戟林立,都向他索要錢財,幸虧各路神仙念在他收復臺灣功勳卓著,南明時冊封義勇將軍,還在黑龍江征剿沙俄收復失地,清朝也欽賜從五品官銜,屢蒙皇恩庇佑,所以都前來營救,幫助他翻山越海終於返回臺灣故里。子孫都感嘆道:“活著的人迴歸故里難,卻不知道亡靈返回故鄉更不容易啊。”
後來到了仲叔季三祖去世殯葬時,就更加謹慎了,希望他的亡靈能順利回鄉。他們把棺木橫放在中堂,表示和地方漢民習俗不同,出殯時小頭朝前並且在墓坑底另放一塊木板,象徵船的意思,好讓亡靈漂洋過海回到臺灣。他們在深夜舉行跳棺和偷送的禮儀,在棺上註明同行揹包袱的人和艄公的姓名並且拳拳囑咐再三,希望亡靈能安然迴歸故鄉。不料三祖多次託夢給親人,哭訴說村南頭角落有一個坑塘,水底常年居住一條蚯蚓精怪,千年修練成精,已經變成蛟龍,專門追人魂魄,而鳩九門關的鬼也是一樣。傳說中,鳩九門關的鬼有很多類,罔象之鬼喜歡吃死人的肝;貘鼻之鬼吸食死人的腦;獨足之鬼吃死人的心;疫病鬼會發災難;疫瘧鬼會降疾病;魍魎鬼會設羈絆;魑魅鬼投擲鎖鏈;無頭鬼使用弓弩劍戟;水鬼發洪水;旱鬼會施火,除了這些還有山鬼、海鬼等等,多不勝數,都是惡鬼。仲叔季三祖一路邊打邊走,戰的遍體鱗傷,刀傷槍痕鮮血淋淋,好不容易終於跑到了海峽,眼看就到了臺灣故島,不料那可惡的蚯蚓精怪施展騰雲駕霧的本事竟然緊追不捨,還賄賂了南海龍王和東海龍太子掀起驚濤巨浪遮天蔽日,佈下層層海鬼妖魔阻攔,使三祖的亡靈無法迴歸臺灣故島入冥界,只能在沿海彷徨遊離而沒有歸宿。
眾族人知道後非常痛心和憤怒,於是請了很多高僧和道士做法祈禱蛇王祖靈指點。然後他們依法以數十車石灰填滿了村南角落的坑塘,果然像夢裡說的一樣,水面果然浮出碗口那麼粗,一丈多長的黑色蚯蚓,棕色的毛、白線肚,三個頭六隻爪,血口獠牙,非常恐怖。它在水面旋轉三圈後,突然一股白氣沖天,通體像炭一樣,挺直僵死了。眾族人把它撈上來剁成粉屑,不慎撒在地上,竟然毒死一群雞鴨。眾人見此景無不大驚失色,決議在坑塘上架一座南北石橋,供死去族人的亡靈順利迴歸臺灣故里。石橋用鳩運靈山的石頭和糯米汁摻沙灰壘建搭砌而成,橋的北端建一座蛇王祖靈廟。橋的石欄柱頭雕刻獅子母乳顧抱負贅,柱身雕刻龍之九子:第一個是贔屓,形狀像龜,能負重物;第二個是螭,嘴的形狀像猛獸,擅長遠望;第三個叫蒲牢,形狀像龍,但比較小些,喜歡吼叫;第四個是狴犴,形體像虎,有威力;第五個叫饕餮,貪食;第六個叫蟣蝜,水性好;第七個叫睚眥,性格暴戾,喜歡殺戮;第八個叫金猊,長的像獅子,喜歡噴煙吐火;第九個叫椒圖,像螺蚌,能吞雲吐霧。這些都是護送保護亡靈的。石橋竣工那天,三祖亡靈又託夢給親人,高興地說他已經有了歸宿。蚯蚓精怪因為阻撓功勳後裔歸宗受到天庭的懲罰,將它的魂魄刺字發配到崑崙山頂永世挖掘岩石,再也不能禍害冥界了。玉皇大帝又降旨給閻羅王說,凡是鄧州高山族亡靈歸返臺灣的,沿途妖魔鬼怪一律要讓路迴避,違者格殺勿論。
所以高山族每次為死去的族人出殯的時候靈柩都要在橋端祭奠,後來世人把這座石橋稱為望鄉橋。
這就是望鄉橋的傳說和鄧州高山族人送葬禮儀風俗的由來了。鄧州高山族人深夜跳棺、唱送葬的歌囑咐亡靈、將棺木橫放,底下另放一塊木板等的風俗就是從此而來的。
夏至的特點及風俗 夏至節氣什麼風俗習慣
夏至的特點及風俗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個節氣,“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從正東偏北(艮位)開始,經南、西、北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鬥指乙,為夏至。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當太陽執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點。
夏至是一年裡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也是白晝時間超過黑夜時間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晝長時間從北到南呈遞減趨勢。這是地球自轉軸傾斜造成的晝長夜短效應,越接近兩級越明顯的緣故。夏至日那天,整個地球上除南極點和南極圈內的極夜地區外,所有地點的日出方向都是從東北方開始的,在西北方落下。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雲南、廣西、廣東、臺灣四省區,這四省區是我國境域內太陽在天空位置最當中的地區,日影最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即如古人所說:“日長之至,日影短至,至者,極也,故曰夏至”。同時,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在當地屬最高的一天。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多數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天文學上規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後,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故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將繼續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夏至這天雖然日照時間最長,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
夏至節氣什麼風俗習慣
祭神祀祖
在古代對這些儀式感很強烈,好像大多數的傳統節日有這種祭祀,這是因為夏至到了,也是該收麥子的季節了,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這個時節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的風俗,人們用這種方式來祈求平安,希望有個大豐收,更希望祖先們給保佑一年比一年好的美好願望!也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天的五穀豐登”,因此,把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中。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進而成為制度。
稱人
這是一些民間的風俗,在不少地方都有,說夏至稱人可以知道肥胖,更可以起到大吉大利。甚至地方俗稱是“稱人節”,為此還有著“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等的忌諱。
給牛改善伙食
這是山東臨沂一帶流行風俗,牛在古代是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大多數農活全靠它了,因此這天,就給牛煮麥仁湯喝,據說牛喝了身體壯,能幹活,不流汗。還有民謠作為證據:“春牛鞭,紙牛漢(公牛),麥仁湯,紙牛飯,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哈哈,和人差不多了。
“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因為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
重陽節習俗及來歷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重陽節的來歷
農曆的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重陽節起源於東漢(25——220),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
重陽節又叫重九節。中國人認為自然界有“二論”,叫陰陽相對論。“陰”是女性的, 陰性的,“陽”是男性的,陽性的。重陽節就是在陰陽理論的基礎上命名的。古人認為所 有自然現象都可以用陰陽理論來解釋,數字就與這種理論有關。偶數2、4、6、8屬“陰”, 奇數1、3、5、7、9為“陽”。農曆九月初九就是兩個奇數9碰在一起的日子,所以這天叫重陽,也叫重九。“重”意思是“雙”,“九”是數字9。自古代以來,重陽或稱重九,就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
重陽節正值金秋收獲季節,秋高氣爽,豐收的喜悅給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重陽節通常適合在戶外活動。許多人在節日中遠足和登山,以享受冬天到來之前的自然美 景。據說重陽節登山,插茱萸和飲菊花酒可以祛除邪魔,預防疾病。後來,歷代騷客文人 也都喜歡重陽登高,這象徵“高中”、“及第”的意思。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在這個傳統節日裡有下列習俗:
登高“辭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
摺疊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摺疊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絡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摺疊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摺疊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溼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摺疊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及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來及風俗 臘八節的風俗習慣
遠古時期,人們往往在冬季用獵獲的禽獸祭祀天地、祖先,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古代“獵”、“臘”是同一個字。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做“臘月”。據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就流傳著“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說的是在臘月,農民為了喜慶一年 ...
杭州風土人情及風俗習慣有哪些
1、荷花節,每年的7到8月份杭州都會舉辦西湖荷花節,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賞荷花、採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
2、採茶習俗,在杭州還有采茶的習俗,素有天堂瑰寶之稱的龍井茶就產在風景秀美的西子湖畔。這裡土地肥沃 ...
我國各民族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
我國各民族宗教信仰及風俗習慣有: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廣西山區的瑤、侗等族愛 ...
印度飲食習慣及見面禮儀
飲食習慣:
印度人吃飯有一個規矩是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飯,給別人遞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因為人們認為右手乾淨左手髒,這又與印度人的另一個習慣有關,印度人如廁以後,不用手紙擦,而是用水沖洗,沖洗時用左手不用右手。
見面禮儀: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 ...
藏族傳統飲食文化及風俗習慣
中國飲食文化分很多類,不同的民族就有所不同,因為地域文化差異比較大。就比如說藏族文化,他們的生活習俗都是從古象雄時代流傳下來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過西藏早期文化是源於印度佛教的傳入。好了,下面隨小編一起走進藏族傳統飲食文化及風俗習慣看看吧。
藏族風俗習慣的源頭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 ...
苗族的飲食文化及風俗習慣
苗族是一個分佈非常廣泛的民族,這也使得苗族的飲食習慣因為地區不同而不同,其中苗族分佈最多的西南地區飲食習俗最具代表性。
那麼,從中國飲食文化來說,苗族的飲食文化及風俗習慣是什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日常飲食
苗族的日常主食有大米、玉米、高粱、小米、蕎麥等。副食則為西南山區常見的瓜果蔬菜 ...
羌族的飲食習慣及飲食風俗
羌族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不但擁有著自己的文字、語言,而且還形成現在這樣有著自己特色的飲食習慣與飲食風俗。每當有節日的時候,全寨人都會聚在一起祭拜祖先和天神,當祭拜結束後大家都會一起分享這些祭祀食品。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