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來看看高甲戲的發展歷史及其興盛歷程,就像(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的“戲劇,作為一種藝術,並非什麼永遠存在和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在晚上的那短短的幾個鐘頭裡不斷生長、不斷髮生著的東西。”
可能感興趣》》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及其分類介紹
高甲戲,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
高甲戲前身是“宋江戲”。據老藝人陳坪(1884~1957年)稱,聽其師傅代代相傳說:明末清初,閩南沿海農、漁村莊,每逢迎神賽會喜慶節日,村民們有裝扮梁山好漢遊行於村裡的,間或就地作簡短表演。由此出現兒童演出宋江故事,時稱為“宋江仔”。清道光(1821~1850年)以後,由成年人扮演的戲班,群眾稱為“宋江戲”。
宋江戲以武打為主,其套數多采用民間的“刣獅”(即由藝人裝扮成武士,手執各種武器,分別與雄獅搏鬥),現存舞臺上的武打套數“冷煎盤”、“大碰場”、“鳳擺尾”等保留著“刣獅”的傳統表演,也吸收了提線木偶的武打,稱為“嘉禮打”。
樂器用大小嗩吶,配以南鑼、南鼓。宋江戲保留下來的劇目有《李逵大鬧忠義堂》、《搶盧俊義》、《扈三娘替嫁》等。南安嶺兜村的“宋江戲”藝人與漳州來的竹馬戲藝人及一名歸僑合辦一戲班,班名“三合興”。它突破專演宋江故事的侷限,演出半文半武戲,劇目有《郭子儀拜壽》、《困河東》、《斬黃袍》、《逼宮》等。合興戲出現後,很受群眾歡迎,戲班也增多了。
“合興戲”在發展過程中,“宋江戲”仍然存在,二者除劇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當時有規定,進合興戲的藝人,必須能演“桶內戲”(即宋江戲的定型劇目)才能入合興班演“桶外戲”(即合興戲的幕表戲),二戲逐漸融合,至清末,宋江戲與合興戲統稱高甲戲。
高甲戲的稱謂據傳:因演出時搭高臺,穿戰甲,拿戈槍,故觀眾叫做“戈甲戲”(“戈”與“高”閩南語音同)。另有一說:戲班到海外演出,僑胞稱家鄉來的戲是高等甲等戲,戲班回來就自稱為“高甲戲”。還有一說,是高甲戲有九個角色故稱“九角戲”。閩南觀眾則稱之為“大班”、“土班”。
20世紀20至40年代,高甲戲發展很快,在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個戲班,年年都有戲班到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等國演出。各班競技激烈,先後湧現出“十大虎班”:“前五虎”為“福慶成”、“舊大福”、“福勝興”、“福金升”、“金秀春”;“後五虎”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興”、“新大福”、“福聯興”。最好的稱“龍班”,即“金蓮升”,故有“一龍破五虎”之說。
20世紀30年代,有些戲班已不滿足於在農村草臺流動演出,他們繼續走出國門,足跡遍及東南亞諸國。這一期間,出國的戲班達到高潮,計有:新連興(1929-1935年)、三妹班(1929-1938年)、福連芳(1930-1933年)、錫坑班(1934-1937年)、桑林社(1934-1937年)、全和興(1934-1936年)、協義社(1937年)、福順興(1936-1937年)、金春寶(1936年)、尚義社(1936-1937年)、小丁班(1936年)、新金春(1936年)。1938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出國的班社於戰前先後回國。
1950年泉州市曾分期分批集中高甲戲藝人學習,以“泉州市高甲戲劇團”為例,它就是在那時“戲改”中,從五個民間職業劇團――“新秀春班”、“三合和班”、“福慶成班”、“新連升班”、“通華興班”――中抽調最優秀演員數十人,組成的。
他們是:董義芳、吳遠宋、施純送、許仰川、柯賢溪、劉再生、林秀來、陳子良、柯賢克、蔡秀英、黃秀郎、林固子、陳玉燕、林賢殿、施義燒、蔡文煌、田雞仔、吳尊榮、肖迪頻、肖光椅、姜金龍等。
後又陸續調入一批對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具有專業水平的新文藝工作者,他們是:王冬青、呂文俊、楊波、張伯萍、陳枚生、王振權、王大弼、蔡展龍、佘楷模等人,與藝人長期合作,高甲戲從此開始由草臺藝術轉入劇場藝術。
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採用閩南的“南拳”、“鬥獅”的套數,後又吸收了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醜、雜。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及其分類介紹分別是什麼?
可能感興趣》》高甲戲柯派女丑
傳統劇目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大體分為三大類,即大氣戲(宮廷戲、武戲)、生旦戲(繡房戲)、丑旦戲。
高甲戲的劇目分為:“繡房戲”,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戲,如《杏元思釵》、《孟姜女》、《英台山伯》等;“公案戲”即審案戲文,如《彭公案》、《包公審黃菜葉》等;“宮廷戲”即屬宮廷鬥爭的戲文,有《狸貓換太子》、《逼宮》等;“丑旦戲”,都屬小戲,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這類戲頗有特色,丑角表演,更是獨具一格,很受歡迎。
此外,也有從古典小說及民間傳說編演的戲,如《說岳》、《水滸》、《七俠五義》;民間傳說如《詹典嫂告御狀》、《陳慶庸過大金橋》、《溫陵麗史》等。有的屬連臺本戲,劇目達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戲。
表演藝術
過去,由於戲班陣容的限制,一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腳色,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豎眉兼扮醜,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丑,花旦要能兼扮趙雲,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採用閩南的“南拳”、“鬥獅”的套數,後又吸收了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加以豐富。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園戲,手姿豐富,步法嚴謹,後人總結為三十六步科範。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獨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戲後期向京劇吸取、取法,氣勢恢弘,有新的突破與發展。
高甲戲一般分為六門行當:小生、老生、北、旦、醜、雜
根據各行具體人物的身份、年齡、扮相及表演上的特點,又有不同分工。
小生
分為文小生、武小生。文小生又分為巾生、窮生、官生。武小生分為長靠(穿鎧甲)、短打(捆身)。
老生
分為文老生、武老生。文老生要能演三類不同身份的人物:一是帝王、貴族、官吏;二是員外、平民;三是老僕人。武老生要能兼演紅北,高甲戲的關羽、趙匡胤,都由武老生應工。
北(淨)
分為大花、豎眉、二花、大花扮曹操、董卓、張士貴、潘仁美、嚴嵩諸類奸詐、狠鷙人物。二花又分為紅北、黑北。紅北扮孟良、吳漢,王英等;黑北扮張飛、李逵、牛皋、焦贊等。
旦
分為苦旦(青衣)、花旦、武旦、大旦(閨門旦)、小旦、老旦六類。
醜
分文丑、武丑、文丑分為公
子醜、袍帶醜(服醜)、破衫醜(包括傻醜、童醜、家丁丑)、老醜;武丑分長甲、短甲兩種。
雜
扮太監、龍套、旗牌、軍士及武行。
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高甲戲語白採用泉腔,唱腔主要來自南音兼收俚歌小調,活潑、粗獷。亦莊亦諧、以醜見美的表演藝術是高甲戲的特色之一。安溪高甲戲劇團創作的《鳳冠夢》、《玉珠串》、《老鼠嫁女》等劇目晉京獻演,轟動中南海,飲譽京華,其技藝爐火純青,把把閩南曲藝演繹得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
對於每一個劇種來說,能夠有強大的生命力發展下去的最主要核心就是劇目的內容,如果內容足夠吸引人,那麼就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高甲戲《春草闖堂》的精彩劇情,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相國李仲欽之女李半月在丫環春草的陪伴下,上華山進香,時吏部尚書之子吳獨率家丁到華山玩耍,吳獨見李半月貌美,上前 ...
吳遠宋,高甲戲知名藝人,被閩南觀眾暱稱為“大股宋”。他表演善於刻劃人物性格,能細緻準確地表達出角色的內心情感和思想活動,對高甲戲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具體瞭解吧。
吳遠宋,晉江東石山兜村人。生於民國3年(1914)。11歲進本村“聯勝”戲班學戲。17歲出師,加入“新聯和”班為演員 ...
閩南地區約有從藝高甲戲人員2500人以上,而且名伶輩出,各有造詣,且均享有盛名,對高甲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那麼,你對於高甲戲名家的瞭解多嗎?你知道都有哪些名家嗎?感興趣的話,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按角色分類:
1、生行腳色
洪郎允綽號“虎狼允”,氣宇軒昂,颱風瀟灑,文小生稱擅,以《孟麗君 ...
柯賢溪,著名高甲戲女丑演員,陳宗熟、林賜福、許仰川三人並稱“閩南四大名醜”。他在戲劇之路中開創的藝術流派被稱為柯賢溪表演藝術,俗稱肖羅溪表演藝術。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柯賢溪出生於現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英林鎮滬厝埯村。柯賢溪9歲時,父親去世。11歲時開始學戲並在兩年後出科。柯賢溪學戲後先 ...
高甲戲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最初是流行於閩南農村的一種化裝遊行,由於戲班陣容限制,行當也有較大限制。但發展至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與發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的表演藝術吧。
過去,由於戲班陣容的限制,一個行當未能配備幾個腳色,故在行當分工上須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紅北, ...
林秀來,因其歌聲悅耳動人,受到群眾的喜愛,也被群眾稱為“來仔旦”。她先後扮演的一系列古代婦女形象十分獨特,惟妙惟肖,為觀眾所稱道。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高甲戲知名藝人林秀來的人物經歷吧。
林秀來,晉江人,1921年出生。幼年家貧,被人賣到蚶江村林家為養女。養父因吸食鴉片致使家道中落。10 ...
高甲戲音樂以“泉腔”弦管為主,兼收傀儡戲、梨園戲和民間小調,既有清婉纏綿的音韻,又有激昂剛健的腔調。只要用南琵琶、二絃、南噯等樂器。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具體去了解高甲戲的戲曲音樂表現吧。
高甲戲音樂概況:
高甲戲音樂以“泉腔”弦管為主,兼收傀儡戲、梨園戲和民間小調,既有清婉纏綿的音韻,又有激昂剛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