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高考哪一年改為6月的

高考哪一年改為6月的

  從2003年起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1977年恢復高考。彼時的應考生尚從漫長的勞動中回過神來,化學等涉及實驗的科目因未見過器材而難以想象,英語這等外語學科更是難以招架。80年代的高考很殘酷,其殘酷不僅在於應考生沒有足夠的經驗,實力普遍不濟,心中沒底,有些“新四軍”“老八屆”已是承載著全家的希望,考了一屆又一屆;其殘酷更在於高考的時間正在酷暑七月。

  空調尚未走近千家萬戶,悶熱的天氣與蟬鳴交織在一起,成為了影響考生狀態的一大不利因素。

  此外,七月也正是南方沿海地區連綿多雨、乃至洪澇、颱風災害頻發的時候。這不僅又給考生帶來了不便,更是組織教師改卷的麻煩之處。

  高考逐漸被完善、被改革,一路走來的道路漫長而曲折。終於,在2003年,教育部將高考的時間確定在了6月7日。

清明節哪一年定為法定假日 清明節什麼時候成為我國法定假日

  清明節哪一年定為法定假日 清明節什麼時候成為我國法定假日

  清明節,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08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釋出《關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作為法定節日有什麼意義

  第一,法定清明節假日,用以掃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績,飲水思源,弘揚孝道。特別是教育那些親情已經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強化親情紐帶,強化子孫贍養父母祖父母的義務觀念,以此奠定和諧社會的第一基礎。

  第二,法定的清明節假日,用以親戚團聚、朋友團聚、同學同事聚會和郊遊,用以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和友好,特別是先加強親屬之間、鄉黨之間、單位之內等較小範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情誼,然後推而廣之加強更大範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友誼,使和諧社會建設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第三,清明節的全部民風民俗,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一文化,可能還不只是孝親敬祖、敦睦親情鄉情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一文化習俗還傳承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理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活理念。當永珍復甦、天氣清明、春光明媚之際,我們以張開雙臂擁抱自然的開朗姿態,在青草地上與親友聯歡,其意義就不僅僅是體育了。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習俗:插柳

  古時清明節要採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說此時戴柳圈可以免蠶毒。那是因為介子推母子抱著柳樹被燒死的,戴柳插柳就是為他們招魂,同時有驅疫避邪、生機勃勃之意。古人也認為插柳能順陽氣。唐中宗時曾向侍臣賜柳圈,表示對臣子的關愛。宋朝時京城人在門上插柳條,叫作明眼,這天孩子們也必須戴上柳圈,說是防邪避毒、不鬧雜病。清代、民國時也有插柳戴柳的習俗,有的竟然把房簷插滿,顯得青青可愛,生機勃勃。

  清明節的習俗: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節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的習俗: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也是清明節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節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北平哪一年改名叫北京

  1949年北平改名為北京。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同時更名為北京市。

  北平,是北京的舊稱之一。“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是北平作為一個地名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區劃中。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大都易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後於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此為今名之始。

  “北平”一詞,最早源於戰國時燕國置右北平郡。西漢時北平屬廣陽國,東漢復為廣陽郡,均與右北平隔著漁陽郡。《史記·李將軍列傳》有“(李)廣居右北平”。西晉時,右北平郡改稱北平郡,轄地不變,這是北平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在行政地區名中。


鋤禾是的憫農

  鋤禾是在2008年改成憫農的。《鋤禾》(或《憫農》)是一首唐詩,被選入小學(二年級)語文教科書,作者為唐代李紳,也有人認為是聶夷中所作。此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朝詩人的詩 ...

鋤禾是的憫農

  1、《鋤禾》是在2008年改成《憫農》的。   2、《鋤禾》(或《憫農》)是一首唐詩,被選入小學(二年級)語文教科書,作者為唐代李紳,也有人認為是聶夷中所作。此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3、全 ...

高考開始的

  高考是1977年開始的。   簡介:1977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討論參加高考的學生資格。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當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舉行,確定高考招生辦法。   高考招生辦法:   1、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   2、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透過大學入 ...

54青年節是確定的 將54日規定中國青年節是在

  54青年節是哪一年確定的   為紀念五四運動20週年,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青年節成立時間   為了使青年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 ...

恢復高考

  1、1977年9月,中國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以統一考試、擇優錄取的方式選拔人才上大學。這是具有轉折意義的全國高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高考的招生物件是:工人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國由此重新迎來了 ...

庚寅年是 庚寅年寅寅日寅時什麼時候

   庚寅年是哪一年   在60甲子中,干支紀年中一個迴圈的第27年稱“庚寅年”。2010年農曆就是庚寅年。因為每隔60年迴圈一次,所以下一次庚寅年是2070年。      庚寅年的由來   庚寅年是用的干支紀年法,所謂農曆的干支紀年,干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幹和枝葉。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幹 ...

建軍節是幾幾日 第一個建軍節是

  建軍節是幾月幾日 第一個建軍節是哪一年   建軍節是8月1日,第一個建軍節是1933年8月1日。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作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每年8月1日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當年8月1日,在瑞金 葉坪紅軍廣場舉行了歷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