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城生產習俗
鬼城生產習俗
一、 拜師學藝舊時,學藝拜師,要辦酒席待客,寫投師約,並在供奉的祖師爺神像前點燭燃香,燒錢化紙,當眾給師傅磕頭,隨後跟著師傅出門做手藝。一般三年“出師”,出師時,除辦酒席相請外,還要買衣帽鞋襪等物謝師。師傅在謝師席上口含一塊肉,吐在徒弟的口中,徒弟要嚥下肚去,叫“入口傳肚”(肉口傳肚)。以後逢年過節,仍要給師傅送禮,以示不忘師恩。
二、 薅打鬧草
豐都南岸山區廣種玉米。在薅第二道草時,動輒三五十人,在一家或兩三家耕種的土地上,集體薅包穀草。上工時由“鬧手”二人帶隊,薅草人組成“一”字陣容,伴隨鑼鼓響聲,爭先向前。“鬧手”上陣前巡視,邊唱邊擊鼓。其歌曲內容,根據人們當時在勞動中的情緒變化作不同的更換,有催人奮發的,有幽默詼諧的等。勞動者雖揮汗如雨,可在有節奏的鑼鼓聲與“鬧手”善變的歌聲中忘卻了勞累。此習相沿至建國初。
三、 栽秧
舊時栽秧,種田多的戶常請男勞力幫工。清晨下田扯秧苗,早飯後開始栽插。第一個栽秧人下田要從田壁的中間開始,每排由一窩、兩窩、三窩......依次添蔸(即栽“梯子翼”),讓後面的人接著栽。栽得快的要幫助栽得慢的(叫拖河溝)。兩三小時後,主人請“過午”(吃湯園或麵條等食物),之後復下田栽秧到中午。午飯較豐盛,有酒、蛋、肉之類食品。飯後休息一會,下午栽插到兩小時後小歇憩,一直幹到傍晚收工。
農業合作化後,男女下田栽秧,吃飯自理。
實行生產責任制後,大都以家庭為單位栽秧,亦有換工或請人搶栽的,主人都用豐盛飯菜款待。
四、 割谷
農家割谷時,一般要請人幫工或換工,也要改善生活。割谷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割“撻鬥”,一張撻鬥配四五個勞力,二三人割谷把,割下的谷把按撻鬥行進的路線分放兩旁,由兩人撻谷拖斗;放工時,將撻入鬥中的稻穀,用籮挑或背蔸運去曬壩晾曬。撻過谷的稻草,捆把鋪曬在田坎或田頭;二是割“草把”,即上午每人把割下來的谷把,擱曬在稻樁上,下午收拾成捆,挑回曬壩,將“把子”上的穀粒多數撻掉後,再將稻草撒在場子裡,拉碾磙脫粒(由一人趕牛拖石磙,碾後翻把再碾),直到脫粒乾淨。後捆好稻草,掃谷成堆(稱“出場”)。
重慶豐都鬼城節日習俗
一、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子時過後,在院壩設香案,擺供果,焚香燭,家家朝天叩拜,放鞭炮,以示辭舊迎新(舊稱“出天行”)。送財神的人送來“財神圖”或“木柴”、“金銀水”、賀年帖,主人要給吉利錢。早晨起床,人們穿戴一新,小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封贈吉利話,並給小孩“壓歲錢”。早餐吃湯圓,上午由家長帶領兒孫去祖墳前燒紙祭拜,放鞭炮,掛“墳飄”。是日,一般不串門,親友相遇,互道“恭喜發財”。初二開始,親友相互往來送禮賀年。建國後,政府規定春節放假,開展慰問烈軍屬活動。機關幹部、職工舉行“團拜”賀年。民間除不祭天敬神,不送財神外,其餘多沿舊俗。
二、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過大年)。
豐都城鄉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是日晚,有踩高蹺、劃綵船、唱車燈、玩龍獅等活動專案。城鄉鬧元宵最熱門的是燒火龍,鑼鼓火炮,震耳欲聾,人潮似海,鬧到深夜才送龍(燒龍)入海。農村有用稻草扎船和紙錢一併燒化送年,以示春節結束。
三、 清明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掛青),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四、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門上懸菖蒲艾蒿,中午吃粽子,喝雄黃酒,且放硫磺煙驅逐蛇蟲螞蟻。長江岸邊人民還在江上劃龍船。建國後,曾在舊縣城和高家鎮興辦過龍舟競渡長江的游泳比賽活動。
五、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大都吃餈粑。傳說“中秋不打粑,婆娘兒女不歸家”。入夜,家家聚於院壩中,或飲酒,或吃月餅賞月。舊時,一些年輕人常於中秋之夜去別人菜地裡“摸秋”。將摸來象枕頭一樣的南瓜(或冬瓜),送給想生兒子的人家(叫“送頭”),祝其早生貴子。建國後,不少人家仍在中秋節歡聚一堂,白天吃餈粑,晚上吃月餅。“摸秋”、“送頭”等習俗已基本絕跡。
六、 除夕除夕
(農曆臘月三十日)前,人們制新衣襪,殺年豬,辦年貨,貼門畫、對聯,徹底打掃房內外清潔。三十天中午,全家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入夜,家人圍爐坐至深夜(叫“守歲”),喝清茶、吃瓜子,總結舊歲話新年。
舊時,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吃飯前家家戶戶要在堂屋家神前擺酒飯、燒紙錢,先請祖先過年,之後,一家再圍桌吃年飯,深夜敬四官財神。其俗今多廢。
鬼城節日習俗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子時過後,在院壩設香案,擺供果,焚香燭,家家朝天叩拜,放鞭炮,以示辭舊迎新。送財神的人送來“財神圖”或“木柴”、“金銀水”、賀年帖,主人要給吉利錢。早晨起床,人們穿戴一新,小輩給長輩叩頭拜年,長輩給晚輩封贈吉利話,並給小孩“壓歲錢”。早餐吃湯圓,上午由家長帶領兒孫去祖墳前燒紙祭拜,放鞭炮,掛“墳飄”。是日,一般不串門,親友相遇,互道“恭喜發財”。初二開始,親友相互往來送禮賀年。建國後,政府規定春節放假,開展慰問烈軍屬活動。機關幹部、職工舉行“團拜”賀年。民間除不祭天敬神,不送財神外,其餘多沿舊俗。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
豐都城鄉歷來有“鬧元宵”的習俗。是日晚,有踩高蹺、劃綵船、唱車燈、玩龍獅等活動專案。城鄉鬧元宵最熱門的是燒火龍,鑼鼓火炮,震耳欲聾,人潮似海,鬧到深夜才送龍入海。農村有用稻草扎船和紙錢一併燒化送年,以示春節結束。
清明
舊時,一般都在清明節到祖墳前掛墳飄,燒紙放炮。有些還攜帶酒餚,邀同族子弟去先人墓前飲酒“踏青”,講述先人業績。有些合族聚一處做清明會,集體祭祖,共進一餐。建國後,城鄉人民仍有在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習俗。機關、學校組織幹部、學生去烈士墓前植樹,敬獻花圈,並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鬼城嫁娶習俗
舊時,豐都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辦婚姻。其必經步驟是:經媒人往來撮合,雙方父母商量訂婚,書寫龍鳳庚帖,男女家交換各持一份表示憑證,並互贈禮物。之後,由媒人向男女雙方要來庚帖,請人擇定婚期。婚期當天,男方備花轎彩禮去女方迎親,女家派人送親,隨同將嫁奩送往男家。下轎後,“回車馬”(請人說吉利話), ...
鬼城喪葬習俗
豐都舊時的喪葬禮俗比較繁瑣。父母(或祖父母)彌留之際,子孫須守護床前“送終”。停止呼吸後,親人嚎啕,訴死者功德,並燒“落氣錢”、鳴鞭炮,用白紙覆蓋家神牌位;後給死者洗澡、理髮整容、更衣入棺、開靈誦經、點主家祭、擇備葬穴;“吉日”出殯送葬,葬後“燒七”(每逢七天喪家給死者燒一次紙錢,燒到第七個七結束)。孝子 ...
黃山生產習俗
徽州舊時各生產行業,如做農、從意、經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規習俗。農村要祭“五穀神”,祈求莊稼興旺;天旱常興“求雨”,素食齋戒,做道場祭拜龍女菩薩;耕牛轉讓時,買主要帶牛繩將舊牛繩換下,叫做“斷索”,表示買賣雙方均不得反悔。磚工建房上門枋時,要宰殺公雞,將雞血淋門口,叫做“祭門神”,並口念祭詞“雞血淋到東,恭賀 ...
鬼節的習俗 鬼節有什麼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8-24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中元節也稱鬼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各地的風俗都不同,為大家介紹一下鬼節各地都是怎麼過的,都吃什麼?
河北省: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 ...
南澳生產習俗
漁業生產
漁民建造新船,必先擇日看時,然後在船塢上安放龍骨(即漁船的中心骨架),並用婦女頭上戴的銀製高鬃,插上金花紅綾,放在龍骨處,名謂“壓槽母”。候墨繩打畢,才將其收回家,意謂可獲“頭棕”(高產的意思)。新建的大漁船,船眼中要裝兩個龍銀,小船的船眼中,要裝印有龍紋的銀毫,或者用印有龍紋的銅幣,意為漁 ...
台山生產習俗
農業
迎春 指二十四節氣的“立春”日,農家敬香燒紙錢,向天祈禱,望賜好時年,並開始備耕。俗諺雲:“立春大如年”。這在封建時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每逢這一天,上至天子公卿,下至州官縣吏,都要參加“迎春”、“打春”儀式,以示對農耕的關注。這一習俗,在本縣曾演變為娛樂性的藝術活動,伴之以歌舞,叫做“舞春牛” ...
平遠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蕩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槓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苧,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