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的中文有兩種釋義,因此其對應的英文也有兩種。
1、魅影作為“傳說中的鬼怪的影子”這個意思來講,其對應英文phantom。
2、魅影作為“有魅力的人的身影”的意思來講,其對應英文為A charismatic figure。
“魅影”的中文有兩種釋義,因此其對應的英文也有兩種。
1、魅影作為“傳說中的鬼怪的影子”這個意思來講,其對應英文phantom。
2、魅影作為“有魅力的人的身影”的意思來講,其對應英文為A charismatic figure。
藏裝,自近代開始流行,其樣子大體上沒什麼變化,是那種隨和的性情一直固守在藏族人的心中呢,還是給傳統保留的地位勝過時尚,抑或善於壓抑激情,我不得而知。反正世界在變化的年代中,時裝也會同樣出現某種明顯的分水嶺,比如心情的,比如審美的。
好像服裝對於女性特別青睞,無論是流行的趨勢,還是承繼的品質,於男士總瞧不出個所以然來。
見過一張久遠以前的照片,可能是一個貴族女子,穿戴著錦繡衣裳——雖是黑白照片,但錦緞的富麗與質感,倒能一下子瞧出來……頭戴著貴重的頭飾,低首斂眉,手中託著一盞玉杯,恰好有斜陽輕照在鑲木格子窗上。這張照片讓人浮想聯翩,幾番揣測如此穿戴的女子會有怎樣的故事:是個新嫁娘嗎?正在為公婆敬茶?令人奇怪的是一條不寬的緞帶在她的上腰處環繞著,不緊不松,問過許多人是不是一種講究,都不置可否。恐怕平日裡她也是一身素衣,稍施粉脂,在一棟大樓裡,來來去去吧?近代拉薩官服倒挺豐富多彩,職務在身的都有自己的“制服”,錦衣綢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根本搞不清楚哪兒是哪兒。至於說到民間,家境好的人家穿的是精緻氆氌、氆氌呢、毛料、呢子等質地的藏裝,綢緞的也有。家境貧窮的則穿布、次等氆氌質地的藏裝。但藏裝的樣式,都是同樣遮腳的袍子,夏季無袖,冬季有袖。說是顏色也是普遍的深色:黑、棕、棕紅等。如果說審美情趣上有對變幼的渴望,也只有對細節做些重新的修飾而已。據說曾出現過藏裝襯衣一下穿三四件的風尚——一件是紅的、一件是白的、一件是藍的。好像一張黑白的照片裡,獨獨把在手中的玫瑰著了原色似的,觸目、動心。有些家境貧窮的女子,將家中僅有的絲綢鑲在襯衣領邊和袖口上,因為只有這兩處要被翻到上面露著。還有說系在裙子上的幫典時長時短,有時短至遠遠地離著膝蓋。袖子也是時肥時瘦。人們很少穿顏色非常鮮豔的袍子,花花綠綠的顏色被恥笑為“戲子”,而舊時的西藏地方政府在一些重要的宗教或別的活動中,要貼出告示禁止奇裝異服。“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流傳民間的故事,總是讓人欣喜之外,帶著絲絲悵惘。
因為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原因,西藏各個地方的藏袍又有著天壤之別。在八廓街裡就能欣賞到各地不同風格的裙子,成千上萬的農牧民、城市人在那裡彙集。厚重的皮袍、黑色的氆氌、不知名的薄料裙。最是草原來的女子,不經意間袖口、領邊、裙襬抖落了一地彩虹的顏色。康區服裝寬鬆、厚實,與康巴人豪邁的性格十分吻合,很難想象康巴人穿拉薩這樣瘦的裝束,會是個什麼樣。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藏裝實用到藏裝裡可以放下一個小孩慢吞吞地逛街。環佩叮噹與頭飾的豐富多彩,也非他們莫屬,盛裝時甚至讓人覺得不堪重負。
拉薩藏裝的樣式,無論男女裝,以前一直另有腰帶備著,系時要在腰後打出漂亮的褶子,可這卻要費一番功夫,一般不熟練到一定程度,怎麼也打不好。90年代初倒是有一陣子,拉薩掀起了一股“改良藏裝”潮,設了“T形臺”,上臺展示的竟全是被重新設計了的藏裙,設計很有現代節奏感,比如男士藏袍,設計者把長袍裁成了兩半,拿來穿了衣服,再套上下面一半,整體效果還是一個長袍的模樣。這樣的設計,是省去了許多麻煩,可不知怎的,還是沒能傳播開來。猜其原因,恐怕還是穿的人怎麼也覺得沒原來的味道,有些小氣,失去了當家做父親的人所具備的某種品質,比如說一種老成持重感。而女裝也是費心整了容的,原來樸素順溜的領口,突然多了像時裝一樣的翻領、豎領、毛領……藏族的服飾審美觀中,最注重崇尚的,可能還是一個“雅”字,女裝沒能流行開來的原因,我想可能是犯了這個忌諱。但不管怎麼說,這場“T形臺”之風,在拉薩人心中記憶猶新,無論成功與否,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而且它所帶來的新東西,繼續出現在兒童藏裝上,非常的活潑可愛,非常有朝氣。
真正說到女式藏裝的成功改良,則是80年代初居住在印度的藏胞回國探親時,流傳過一種新的樣式——再也不用另備腰帶,裙子上原來就縫製了腰帶,一環過來便可,裙子也自然形成,既美觀,穿起來也方便。隨之而來的是面料的改頭換面:各種各樣道不上名的輕盈細料和同樣千姿百態的顏色。這不僅是歷史環境帶來的變化,一部分還是得歸功於那些經常往返於中印之間的尼籍藏胞。他們之中的女人通常給拉薩帶來一些新的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