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冰花》主題曲作詞:姚謙,作曲:陳陽,魯冰花的電影主題曲90年代初期經甄妮演唱後風靡一時,成為流行歌曲中歌頌母愛的經典名曲。魯冰花在現實中是指羽扇豆,花語為苦澀,在電影或歌曲《魯冰花》中則象徵母愛,它開滿鄉間田野,點染農村景緻,而在花葉凋零後被視為農村的花肥。
《魯冰花》主題曲作詞:姚謙,作曲:陳陽,魯冰花的電影主題曲90年代初期經甄妮演唱後風靡一時,成為流行歌曲中歌頌母愛的經典名曲。魯冰花在現實中是指羽扇豆,花語為苦澀,在電影或歌曲《魯冰花》中則象徵母愛,它開滿鄉間田野,點染農村景緻,而在花葉凋零後被視為農村的花肥。
乞巧節是什麼意思 乞巧節表達了什麼寓意
乞巧節得名於“七姐誕”的“乞巧”習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故又稱“乞巧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臺即稱為“拜七孃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豔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製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繡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曆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祝“七姐誕”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在廣州,無論貧富之家,姑娘們都會梳妝打扮,點上香燭,“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見《廣州歲時記》)。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遊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
相關習俗活動:
1、鬥巧
七夕鬥巧,判定鬥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對月穿針”、“輸巧”、“蘭夜鬥巧”和“投針驗巧”等幾種形式。
2、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志》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臺,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臺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3、對月穿針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乾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1、意思是:在河的另一邊(對岸)。
2、此詞出自詩經秦風《蒹葭》。
3、這首詩透過事實虛化、意象空靈、整體象徵這緊密相關的三個方面的特點,將並非現實的人事,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這首寫作背景頗受爭議的小詩,給人以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