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魯迅與周作人在東京出版了他們的第一部譯作《域外小說集》,共兩冊,收作品16篇。譯文為文言。
周作人與魯迅同為譯介日本文學的先鋒人物,他同樣也注重翻譯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他與魯迅合譯的《域外小說集》,開了翻譯弱小民族文學之先河。這薄薄的《域外小說集》,像黑暗中的一豆燈火,照著中國荒漠的長夜,也閃現著周氏兄弟的精魂。偶然翻看那發黃了的著作,細細品味,是可感受到一種愛意的。他們的譯著,潛在地釋放著新文化的夢想,說那些作品影響了白話文寫作,以及後來的文人,並不誇大的。
1909年,魯迅與周作人在東京出版了他們的第一部譯作《域外小說集》,共兩冊,收作品16篇。譯文為文言。
周作人與魯迅同為譯介日本文學的先鋒人物,他同樣也注重翻譯弱小民族的文學作品,他與魯迅合譯的《域外小說集》,開了翻譯弱小民族文學之先河。這薄薄的《域外小說集》,像黑暗中的一豆燈火,照著中國荒漠的長夜,也閃現著周氏兄弟的精魂。偶然翻看那發黃了的著作,細細品味,是可感受到一種愛意的。他們的譯著,潛在地釋放著新文化的夢想,說那些作品影響了白話文寫作,以及後來的文人,並不誇大的。
魯迅第一本屬於自己的書是《山海經》,這本書是魯迅家裡的僕人阿長媽媽給他買的。《山海經》是魯迅小時候十分渴望獲得的繪圖,阿長便將此書贈送給了他,因此魯迅對她充滿了尊敬和感激。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儲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透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