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雀鱔不能亂吃的哦,因為它的卵有劇毒,所以,如果有人不小心誤食,也會有危險的。
“鱷雀鱔頭部像鴨子,牙齒像鱷魚,身體像黑魚。”江蘇省淡水研究所高階研究員唐天德說,這是一種淡水肉食類魚種,原產於美洲地區。鱷雀鱔的吞噬能力很強,可以一邊吃一邊排便,較大的鱷雀鱔一天可以吃幾十斤淡水魚。它是“直腸子”,吞噬能力類似於蛇,可以吞下達到自己身體長度三分之二的獵物。
鱷雀鱔不能亂吃的哦,因為它的卵有劇毒,所以,如果有人不小心誤食,也會有危險的。
“鱷雀鱔頭部像鴨子,牙齒像鱷魚,身體像黑魚。”江蘇省淡水研究所高階研究員唐天德說,這是一種淡水肉食類魚種,原產於美洲地區。鱷雀鱔的吞噬能力很強,可以一邊吃一邊排便,較大的鱷雀鱔一天可以吃幾十斤淡水魚。它是“直腸子”,吞噬能力類似於蛇,可以吞下達到自己身體長度三分之二的獵物。
近日多地報道水中有鱷雀鱔的新聞,鱷雀鱔對水中魚類來說是一大威脅,水中的活物基本不能存活,那麼,鱷雀鱔可以吃嗎?鱷雀鱔值錢嗎?下面小編就帶來介紹。
北京市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高階工程師鄒強軍表示,鱷雀鱔的鱗片非常堅硬,從這樣一條“全副武裝”的魚身上獲取魚肉是很困難的事情。
鱷雀鱔不適宜食用,且卵有劇毒。
若食用鱷雀鱔,稍不留意就會發生中毒事故。鱷雀鱔自身的經濟價值非常有限。
大量鱷雀鱔被人為養殖後,往往由於生長速度太快,水族缸無法容納,或者無力承擔養殖費用而被人為放生或者丟棄。
如果市民購買後不想養了,千萬不要人為放生,可以委託高校、科研機構、相關部門進行處理。如果市民在公園等地發現鱷雀鱔,要儘快上報,由當地管理部門捕撈清除,並作無害化處理。
據瞭解,在養殖水體中,目前鱷雀鱔數量並不少,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由於繁殖量大,線上、線下都很容易買到,價格也相對便宜。
鱷雀鱔從美洲進入我國是作為觀賞魚類引入我國的,並且早就在我國實現了批次繁殖。作為大型兇猛魚類,其在捕食獵物時動作迅速,姿態優美,得到了不少魚類愛好者的喜愛。為了掩飾鱷雀鱔的惡行,資本給鱷雀鱔起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福鱷,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人對帶有“福”字的東西天生有一種嚮往感,不少人就加入到了鱷雀鱔的養殖大軍之中。
但是由於鱷雀鱔食量大,生長速度快,多數家庭無法長時間給其提供充足的生活條件,但養殖時間久了,多數人不捨得將其處死,放生成了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鱷雀鱔體型偏大,不利於長距離運輸,所以小區裡面和周邊的人工湖就成了放生的場所,近期發現的鱷雀鱔也多是在這些地方。
因為早就實現了人工養殖,所以鱷雀鱔的小魚苗並不值錢,顯然無法滿足資本的胃口,一些人就想到了另一種賺“大錢”的方式,那就是行善放生。鱷雀鱔作為兇猛的魚類,是水中一霸,再加上其身體表面被覆有一層硬如人類牙齒的魚鱗,在我國又是入侵物種,野外沒有天敵,長到幾十斤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很多人不瞭解情況會誤以為其在生長過程中歷經磨難,看到有人釣到或者捕到會勸人放生,如果未果則會掏錢買下來放生。還有的人專門拿著大型鱷雀鱔吸引一些不明所以的人進行花錢放生。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善行”對於水中的其他魚類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在養殖水體中,目前鱷雀鱔數量並不少,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在一些電商平臺上一條鱷雀鱔只需幾十元便可買到,貴的也不過幾百元。那麼可以食用鱷雀鱔嗎?鱷雀鱔能不能吃?下面小編帶來介紹。
北京市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高階工程師鄒強軍表示:鱷雀鱔的鱗片非常堅硬,從它身上獲取魚肉困難。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外來物種入侵防控崗位科學家顧黨恩表示:鱷雀鱔不適宜食用,且卵有劇毒,若食用稍不留意就會發生中毒事故。
目前,我國發現了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不可食用的。極少數的入侵物種,如我們熟悉的小龍蝦、福壽螺等,雖然可以被食用,但是,野生的小龍蝦和福壽螺,因為受原生環境影響,體內攜帶了大量的寄生蟲,不經充分加熱就食用,很可能引發寄生蟲病。
2006年,北京就曾暴發“福壽螺事件”,有人食用了未經充分加熱的福壽螺後,出現劇烈頭痛、高熱、面癱等症狀,最終被確診為:圓線蟲進入大腦所引發的腦水腫。除了危害人體健康,入侵物種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是不可逆轉的。拿福壽螺來說,它常見於南方,經常造成水稻減產7%~15%。類似物種頗多,輕則造成作物減產,重則讓人無糧可收,事關“飯碗”,危及糧食安全。
不可以!鱷雀鱔的內臟尤其是卵有劇毒,千萬不可食用哦!
鱷雀鱔原產於北美洲,是一種淡水巨型食肉魚,屬史前魚類,在地球上已生存1億多年。它不僅僅“牙尖嘴利”,還有一副“重型鎧甲”。成魚體長一般能長到1.5米左右,最長可以長到3米。只要是水裡的活物,它幾乎通吃。
這種兇猛掠食性魚類的出現,會威脅區域裡本土物種的生存,對生態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如果出現食物短缺的情況下,鱷雀鱔甚至會攻擊人類,可能造成人員傷害。
此外,《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