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甥打燈籠 —— 照舊(舅)。
2、這個歇後語的出處,跟一個歷史上著名皇帝的一段趣事相關。這個皇帝就是明朝的開國帝王、明太祖朱元璋。
3、朱元璋跟姐夫比武時,不小心重傷了姐夫。姐夫因為會看相,在生命垂危之際,就讓兒子李文忠挑起燈籠照著朱元璋,要在臨死前給朱元璋相相面,一看之下,認定朱元璋是帝王之相,就請求朱元璋將來登基當了皇帝之後,要給外甥封個官。等到後來朱元璋真的當上了皇帝,果然兌現了當初的承諾,他仍然讓外甥李文忠挑起燈籠,然後鄭重宣佈:封李文忠為十王千歲。這件事很快就傳遍開來,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這句歇後語: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盲人提燈籠的下一句歇後語是沒用。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
漢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滄桑的沉澱、淬鍊、凝聚成絕妙的漢語言藝術。其中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啟迪,千古流傳。反映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俗傳統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曉哲理,提升智慧。歇後語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孔夫子搬家-淨是書。孔夫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般指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儒家學派是先秦諸子中對後世影響最為廣泛和深遠的一個學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創,為歷代儒客尊崇。孔子的言論經門人整理為《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儒家學說 ...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一般是描述演技的好壞,扮相是外在,眼神才是靈魂。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漢文明源遠流長。歷史滄桑的沉澱、淬鍊 ...
這個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發生在赤壁大戰前夕,曹操親率百萬大軍,駐紮在長江北岸,意欲橫渡長江,直下東吳。東吳都督周瑜也帶兵與曹軍隔江對峙,雙方劍拔弩張。曹操手下的謀士蔣幹,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讀書,便向曹操毛遂自薦,要過江到東吳去作說客,勸降周瑜。結果周瑜設下計策,令蔣幹盜得假冒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 ...
孔夫子背書箱,裡面大有文章。
另外跟孔夫子有關的歇後語有:
孔夫子拜師,不恥下問 ;
孔夫子唱戲,出口成章 ;
孔夫子講學,之乎者也 ;
孔夫子的嘴巴 出口成章 ;
孔夫子教三字經, 埋沒人材 ;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
孔夫子的手帕,包輸(書) ;
孔夫子搬家,盡 ...
廟裡的豬頭下一句歇後語是:各自有主。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 ...
下一句歇後語:貴在持久或者非一日之功。。
釋義: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難辦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持之以恆,事情就可能成功。
水滴石穿: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後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
四月的冰河下一句歇後語是開動(凍)了。歇後語是漢語語彙裡為群眾在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
歇後語由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