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黃庭堅是哪個朝代

黃庭堅是什麼朝代

  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人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等,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是哪個朝代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宋治平四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蘇軾有一次看到他的詩文,以為他的詩文超凡絕塵,卓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沒有這樣的佳作。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當時課頒鹽焚,其他縣都爭著佔多數,太和縣獨不這樣,縣吏們不高興,可是該縣的老百姓都喜歡。

黃庭堅是什麼朝代的

  北宋,960建立,1127年亡國,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顯德七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汴梁,改元建隆。後透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出生,1105年5曰24日去世,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 更為必備之物。《謝送壑源 ... 煙字韻答大臨見寄二首 ...

     宋朝一建立,便在宮廷興起飲茶的風尚。從宋太祖起歷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還親自作《大觀茶論》。這時茶文化已成為整個宮廷文化的組成部分,飲茶成為宮廷日常生活內容,考慮全國大事的皇帝、官員,很自然地將之用於朝儀,因此,茶在國家禮儀中被納入規範。至於祭神靈,宗廟,更為必備之物。黃庭堅《謝送壑源揀茶》 ...

簡介

  1、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黃庭堅論書、鑑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   2、作品有《山谷詞》,與杜甫 ...

清平樂寫了什麼?

  1、此為惜春之作。詞中以清新細膩的語言,表現了詞人對美好春光的珍惜與熱愛,抒寫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2、原文:清平樂·春歸何處   宋 ·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

後人有哪些傑出人物

  書畫家黃綺先生,號九一,祖籍江西修水,是北宋書法大家、開創江西詩派的詩人黃庭堅的三十二世孫。黃綺先生先後在安徽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大學等校任教,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書協主席、省文聯副主席、名譽主席。   黃綺先生涉獵廣泛,博覽群書,在諸多文化藝術領域都有著獨特建樹,被學術界稱為黃綺文化現象。尤 ...

的清平樂描寫的是哪個季節

  1、《清平樂·春歸何處》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詞作。這是一首感嘆時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詞,作者以悽婉的筆法,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體現了詞人對美好時光的熱愛、眷戀、痴情和追求。上片寫春天的歸去。   2、作者將春擬人化,既點明尋春、惜春旨意,又透出愛春、傷春情緒。接著又以對春天的體貼關懷,寫春去無痕。“ ...

的清平樂的意思

  黃庭堅的《清平樂》的意思:春天回到了哪裡,尋不見它的蹤跡只感苦悶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訊息,定要幫我呼喚它回來與我同住。誰也不知道春天的蹤跡,只好去問一問黃鸝。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 ...

的清平樂所寫的季節是什麼

  1、春去夏至,應該是夏天。   2、《清平樂·春歸何處》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的詞作。這是一首感嘆時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詞,作者以悽婉的筆法,抒寫了對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體現了詞人對美好時光的熱愛、眷戀、痴情和追求。   3、上片寫春天的歸去。作者將春擬人化,起句發問,既點明尋春、惜春旨意,又透出愛春、傷春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