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光的散射所致,大氣中的微粒塵埃或大氣密度起伏不定,都會引起大氣光學性質不均勻,對光產生散射。藍光比紅光易於散射。仰望無雲的天空,看到的是被大氣散射的太陽光,藍光較強,故天空呈藍色。黃昏時,太陽光沿地平線方向橫穿大氣層,藍光被散射,到達眼中的是紅光。
這是光的散射所致,大氣中的微粒塵埃或大氣密度起伏不定,都會引起大氣光學性質不均勻,對光產生散射。藍光比紅光易於散射。仰望無雲的天空,看到的是被大氣散射的太陽光,藍光較強,故天空呈藍色。黃昏時,太陽光沿地平線方向橫穿大氣層,藍光被散射,到達眼中的是紅光。
黃昏太陽呈紅色是因為黃昏時可見光到達地表的距離最長,紅色波長,穿透大氣的能力最強,不會在穿透大氣的過程中被散射、折射掉。晚霞的形成都是由於空氣對光線的散射作用。當太陽光射入大氣層後,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就會發生散射。這些大氣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會發光的,但由於它們散射了太陽光,使每一個大氣分子都形成了一個散射光源。
春分秋分太陽直射哪裡 春分和秋分時太陽直射點在
春分秋分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春分後直射點由赤道向北移,直至6月21日的夏至到達北迴歸線。然後由此南移,直至9月23日的秋分到了赤道,接著還會繼續往南移動,在12月22日前後,也就是冬至到達南迴歸線。
春分和秋分的區別
1、含義不同
春分: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秋分: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開始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地球絕大部分地區這一天晝夜均分,各12小時;在北極點與南極點附近,這一天可以觀測到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秋分之後,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
2、時間不同
春分:每年公曆3月20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為春分。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幾乎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春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長夜短(一日中白晝長於黑夜),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一日中白晝短於黑夜)。故春分也稱升分。
秋分:秋分在每年公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
3、氣候不同
春分: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中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而進入明媚的春季。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而華南地區更是一派暮春景象。從氣候規律說,這時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進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貴如油”的東北、華北和西北廣大地區降水依然很少,抗禦春旱的威脅是農業生產上的主要問題。
秋分: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溼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4、節氣三候不同
春分:“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
秋分: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