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祖先傳說,黎族人民的歷史由來
黎族祖先傳說,黎族人民的歷史由來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居住在海南省各個市縣中。關於黎族的祖先傳說是什麼樣的呢?黎族人民的歷史由來又是如何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黎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看看這個幾乎全部分佈在海南的黎族有什麼樣的歷史由來。
黎族祖先傳說:
“石祖”作為祖先和生殖力的象徵
在黎族村子門前,或在大榕樹下,常有一間既小又矮的小石屋,用幾塊石頭築成,這是黎族人民經常朝拜的土地廟,土地廟裡安放土地神。
據說土地神看守村寨有功,天上的玉帝要給以嘉獎,決定在人間修築大廟給它居住,地盤由土地神自己射一箭,箭頭落地與站立的地點之間的方園,就是廟堂範圍。
土地神聽後得意忘形,認為它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神,就在它拿起箭哈哈大笑時,箭頭卻掉了下去,玉帝上前一量,正好二尺方園,所以土地廟就這麼小了。
廟裡既沒有神位也沒有香爐,只有一個石頭雕刻的形狀像男性生殖器的石頭,黎族人稱為“石祖”。
“石祖”是父權的象徵,是對祖先的崇拜。黎族同世界各民族一樣,有著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從血緣家庭到一夫一妻制的過度。黎族人把“石祖”安放在村前的土地廟裡朝拜,反映了他們對父系氏族祖先的極為崇拜。
黎族的來源:
南遷說:
黎族源於嶺南的駱越人和駐守嶺南的中原人。
秦始皇征服嶺南各部族後,嶺南的駱越人與駐守嶺南的中原人開啟了融合之路。秦末漢初,秦將趙佗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對臨近大陸的海南島進行開發,居住在嶺南的駱越人和中原人在南越國的主導下登上海南島,並在海南島上繁衍生息,逐漸融合形成今日之黎族先民。
南越國歸漢後,漢武帝在海南島設定珠崖、儋耳兩郡,又有大量中原漢人進入海南島,客觀上促進了黎族先民的發展。自唐朝開始,黎族和嶺南其他民族一起被泛稱為“裡”、“蠻”、“俚”、“僚”等。“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下來。
四大徽班是指什麼,它們的歷史由來
如果我不想現在這麼容易戲劇化,我的生活該會是一場絢爛的戲劇吧。戲劇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傳承久遠,更是古代的娛樂節目之一,你知道在戲劇中的四大徽班嗎?也知道他們的歷史由來嗎?本期戲曲大全為你解析。
四大徽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
中國清代乾隆年間北京劇壇4個戲班。即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多以安徽籍藝人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為給乾隆帝弘曆祝壽,從揚州徵召了以戲曲藝人高朗亭為臺柱的三慶班入京,以唱“二黃”聲腔為主,是為徽班進京演出之始。之後又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安徽戲班相繼進京。
在演出過程中,6個戲班逐漸合併為四大徽班。時值京腔(高腔)、秦腔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演唱二簧、崑曲、梆子、囉囉諸腔的基礎上,相容幷蓄,出現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局面。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與崑劇。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崑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嘉慶、道光年間,漢調(又稱楚調,西皮調)進京,參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習楚調之長,為匯合二簧、西皮、昆、秦諸腔向京劇衍變奠定了基礎,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裡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因此,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清末,四大徽班已相繼散落。
徽班是中國清朝中期興起於安徽、江蘇等地的戲曲班社,以唱“二黃”聲腔為主,兼唱崑曲、梆子等,以揚州一帶為最盛,因藝人多來自安慶等地,而得名徽班。徽指的是徽調或徽戲,“徽班”是指演徽調的戲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調在南方非常受歡迎,有許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慶班、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當時被稱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當時有這樣的讚譽:三慶班的軸子、四喜班的曲子、春臺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軸子”(讀“咒”),意思是說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戲。“曲子”是指崑曲,意思是說四喜班擅長演崑腔的劇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說春臺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生氣勃勃。“把子”是指武戲,意思是說和春班的武戲火爆,最受歡迎。
海南黎族紋身,黎族紋面女
各個民族有不同的風俗文化,黎族的傳統習俗之一就是紋身,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有很多寶貴的技藝和文化形態正瀕臨失傳。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黎族文化之黎族紋身習俗吧。
紋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習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種罕見的原創性文化現象。紋身,在黎語種叫“打登”或是“模歐”。海南漢語角“秀面”和“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族的一種傳統習俗。
海南黎族紋身,黎族紋面女黎家人紋身習俗自古以來都有定製,因為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誌。如果生時不紋身繡面紋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標誌,死後則祖先因子孫繁多,難以遍觀盡袒。倘若“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再則,在上古時代,種族之間常發生互相殘殺的悲劇,把俘虜婦女作為戰利品。由於種種原因,婦女將成年時,務必進行紋身,易於辨識,亦藉免為俘虜。所以,“黎家男女週歲即紋其身”。
可以很清晰的看見紋身的顏色以幾何方形紋作為主要圖案紋身時不僅圖有定形、譜有法制,連施術年齡亦有所規定。各族按祖傳之圖案進行紋身,絕不能假借紊亂。例如,美孚黎婦女,以幾何方形紋、泉源紋或穀粒紋組成的圖案,而潤黎則以樹葉紋或方塊形成圖案。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一。
黎族紋身常以青蛙作為主要圖案。女子只要長大到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誌接受紋身。倘若違背或由於特殊原因不能按時紋身,不幸與世長辭,亦不可避免的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遺留下的特殊標誌在紋身的位置,畫上圖案,才能將屍體置於棺樞之中。不然,就沒有資格埋葬在黎族集體的墓地之中。
黎族紋身的過程
文身一般首先由施術者用樹技草棍或雞毛蘸染料,在被文者的待刺部位繪好花紋圖案,然後進行文刺,也有少數熟練的施術者文前並不繪圖案而直接進行。文刺時,施術者一手持藤刺,一手握拍針棒,沿圖案紋路打刺。藤刺刺破皮膚,擦去血水,在創口處立即塗上染料。待創口癒合脫痂後,即現出永不脫落的青色花紋。有的為了紋飾清晰,要重複打刺二至三遍才能完成。
文身多選擇在農閒的旱季和節日期間。此時一般氣候乾燥涼爽,傷口不發炎潰爛化膿,容易癒合。這時人們也不會誤工。黎族婦女文身是從6~20歲開始的,多數是由10~15歲開始的。
婦女文身沒有專門的場所,一般是在女子居住的“隆閨”內或在家中進行。文刺時,除女親眷或女友外,他人不得在場觀看。個別地區也有在門前文刺,不避外人或男性觀看。
文身所刺部位也有一定次序:臉、背、胸前、腿、手。所刺花紋以圓形和曲線形特別豐富為其特色。從臉到腳的文身過程,都是分別進行施文的,用幾年時間分段進行,這樣做可以緩和或減少痛苦。
關於紋身的傳說
村寨中流傳著一個這樣的故事。遠古時,洪水氾濫,一對兄妹躲進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島,兄妹倆人在島上尋找人煙,但沒有找到。為了延續後代,妹妹紋身紋臉,使哥哥不能相認,於是結成夫婦。這故事與黎族創世紀的歌唱很相似。
紋身是一件很純潔的事,要選吉日,還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還要選日子,如龍日、豬日、牛日,但不能在蟲日刺紋,那是要被蟲咬潰爛的。不同支系的黎有著不一樣的紋法。古老而獨特的紋身之美,正在逐漸消失,年青女子幾乎不再去紋身,手藝也已在失傳,只能在歷史中去回味了。
南平三千八百坎是什麼,它的歷史由來
在中國著名景點中南平地區有這麼一條古道,人們稱之為“三千八百坎”是不是聽得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在故事南平交通閉塞想要與外界聯絡靠的就是這條“三千八百坎”為什麼這麼叫他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三千八百坎,為國家一級景點,因過去從坎腳至坎頂為三千八百級石階而得名,是我國現存最好的古道之 ...
黎族文化圖騰,黎族圖騰預示著什麼?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與圖騰,就好比我國是以龍為圖騰,稱自己為龍的傳人。而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的黎族他們所崇拜的圖騰卻不是單單隻有一種。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黎族文化吧!
圖騰崇拜觀念
隨著氏族的產生而出現,氏族是它最基礎的單位。每個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圖騰崇 ...
福州雪峰寺怎麼走,它的歷史由來
福州,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文明誕生了。在中國著名景點中福州又叫榕城,在歷史的長河中基本上都是福建的政治中心。既然福州帶著歷史的印記那麼肯定少不了寺院的蹤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中國著名景點中的雪峰寺。希望大家喜歡。
雪峰寺又名崇聖寺,全名雪峰崇聖禪寺,位於閩侯縣西北雪峰鳳凰 ...
湖北四祖寺是什麼地方,它的歷史由來
話說小編上班到現在還沒出去旅遊過呢?你們說小編我每天寫這麼多好玩的好吃的卻沒機會去玩沒嘗過一道美食,是一種多麼痛的煎熬啊。畢竟今天星期四,小編還是繼續為大家帶來中國著名景點中湖北的四祖寺,有多少同學知道他呢?
四祖寺,古稱幽居寺,原名正覺寺,又名雙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四代祖師道信大師的道場,它位於黃 ...
美人做美食,小喬燉白鴨的歷史由來
“美人做美食,美景配才子。”這是在眾人眼中看來最般配的一幅畫面。大喬小喬是三國時期有名的一對姐妹花,其出眾的外貌是上天給她們最好的禮物,如此貌美的小喬做出的食物也是色香味俱全。
那麼,本期飲食文化一起了解小喬燉白鴨的歷史由來。
小喬燉白鴨,是江西的傳統名菜,歷史悠久。據傳,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都督周 ...
酥脆可口的美食,馬蹄酥的由來歷史
馬蹄酥是中國傳統的漢族小吃,它酥脆可口,油而不膩,香甜盈口是吃貨們的最愛小吃。至今流傳於中國各地。遍佈中國大江南北。本期的小吃文化大全帶你看看酥脆可口的美食,馬蹄酥的由來歷史。
馬蹄酥,雅名“香餅”,是福建同安,江蘇江陰山西繁峙等地的著名漢族小吃。
馬蹄酥是由麵粉揉合各種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餅,原為唐 ...
火鍋文化簡介,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冬天圍在一個暖和的爐子旁邊,上面一口鍋再放著牛肉、羊肉、菇類、青菜等等,這才是過冬的正確方式嘛!如今的商場上大多數火鍋店的骨湯都被爆出全是化學新增劑,也是讓人不僅心酸,火鍋還是自己家吃得好。
那麼,本期火鍋文化一起了解火鍋的歷史和由來。
在眾多的飲食詞語中,“火鍋”屬於少於有的一詞多義之類。它既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