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蚯蚓俗稱曲蟮,中藥稱地龍,地龍性寒味鹹。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洛。主治高熱狂燥,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含蚓激酶,對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蚯蚓酶不僅能啟用纖維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纖維蛋白,蚯蚓酶還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進血流通暢等作用,對中風後遺症、動脈硬化、高血壓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療作用。
黑色蚯蚓俗稱曲蟮,中藥稱地龍,地龍性寒味鹹。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洛。主治高熱狂燥,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含蚓激酶,對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蚯蚓酶不僅能啟用纖維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纖維蛋白,蚯蚓酶還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進血流通暢等作用,對中風後遺症、動脈硬化、高血壓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療作用。
所看到的的蚯蚓呈黑色可能是因為其所擁有的變色能力。蚯蚓具有一定的變色能力,常隨棲息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人工詞養的背暗異唇蚓,若棲息在溼度較大的黑色土壤中,其體色呈黑褐色,若棲息於較乾的灰色土壤中,其體色近於粉紅色。棲息於水裡的蚯蚓體壁一般無色素,體壁不透明的常呈淡白色或灰色,或因血紅蛋白存在於體壁毛細血管中而呈粉紅色和淡紅色,有的表皮細胞中呈其他顏色。有的種類的蚯蚓在受到刺激時,身體還會發出熒光。
自稱為“敏”的壯族部落,就是廣西壯族的一個支系,人稱黑衣壯,分佈在與越南毗鄰的廣西那坡縣的崇山峻嶺中。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崇拜黑色,把黑色作為服裝顏色和民族標記,是個“以黑為美”的民族。黑衣壯長期居住在偏僻、貧瘠的大石山區,在婚姻、宗教和生產、生活等方面都沿襲著原汁原味的族群習俗,被人類學家譽為壯族的“活化石”。傳說與歷史相傳遠古時期,布嗷、布敏族人居住的地區山林茂密,土地肥沃,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一天,布嗷、布敏族忽然遭到外敵入侵,一個叫儂老的首領帶兵抵抗,因寡不敵眾,被迫退進密林。危急關頭,他做夢得到本族老祖的指點:令族人採集藍靛草漚製成染料,把手、臉、衣服及刀槍都塗黑,天黑時潛入敵陣。最終,布敏族人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從此,他令族人都穿藍靛染制的黑色衣服,並代代相傳。族人見塗黑可以逢凶化吉,化險為夷,也把這黑色視為吉祥,以黑為美,以黑為榮,黑衣壯便因此得名。黑衣壯的變遷與歷史上的戰爭、民族遷徙有關。唐代,廣西曾經爆發過由黃乾耀領導的農民起義;宋代爆發了由儂智高領導的農民起義並建立了“南天國”。這些起義在當時有力地打擊了封建統治,迫使統治者作出種種讓步。然而,起義最終失敗,統治者對起義軍和他們的家族大肆剿殺,眾多壯族人為逃生舉家躲入深山老林,世世代代在封閉的環境中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從另外的角度說,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壯傳統文化和習俗沿襲至今,完好保留下來。黑衣壯的生活石頭縫中的黑衣壯人認為,老祖宗的墳不能遷走,要讓他們和子孫後代永遠在一起。走近黑衣壯村口,便可以看到在住房附近或菜園裡有一座座用瓦片覆蓋的墳墓。遠遠望去,就像是一座埋葬在地下的小屋,僅僅露出屋頂部分,十分顯眼。在弄文屯的一座長方形蓋瓦墳墓,系李姓第一代祖墳,相傳已有200餘年。距離房子僅有5米左右,墳的周圍種有鮮嫩的蔬菜。黑衣壯的墓地選擇是請巫師來占卜,占卜時用一個雞蛋立起,雞蛋倒向哪一方,哪個方向就作為墓地,不管是誰家的用地,家主都熱心地讓給,這叫“活人不同死人爭”。在大山裡,山一座連著一座,到處是黑黝黝的石頭,“九分石頭一分土”是他們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黑衣壯居住的都是幹欄式的木樓,一般分為三層。第一層用作養豬、養牛,第二層住人,第三層做倉庫。幹欄建築以石木結構為主,工藝簡單粗糙。下面為打磨過的堅固石柱支撐,上面用木頭搭建樓房,呈“凹”形。村屯裡沒有招待外人的客棧,但熱情的黑衣壯人歡迎你去任何一個家庭居住。晚間睡覺很涼爽,一年四季都像安裝了“天然空調”。雨後清晨起床,便可以看到雲霧如潮水般瀰漫整個村落,木樓上的瓦片及翹角在湧動的雲霧中時隱時現,迤邐迷人。黑衣壯心地善良,他們善待客人、善待孩子,更善待老人。為老人著想不僅僅體現在飲食起居上,在所有節慶活動中,老人都受到特別尊重。年齡最小的孩子要給年齡最長的老人獻上象徵著吉祥、幸福的“紅利帶”。每逢有外來遊客,黑衣壯人就穿著黑色的服裝,踏著召喚的鼓點,從各自的幹欄木樓裡走出來,奔向村頭簡易的操場。這情景,就像一群群黑色的蝴蝶從樹林裡飛出,撲向燦爛綻開的花叢,整個村寨都變得美麗而又神奇。他們給遊客表演獻紅舞、祝壽舞、黑槍舞、捶布舞和團結舞等舞蹈。這些舞蹈都源於他們的生活,有的反映他們抗擊異族入侵的戰爭;有的反映他們接人待物的禮儀;有的反映他們對老人的尊敬;有的反映他們捶布做新衣、準備去見情人的喜悅。演員們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他們用嫻熟的舞步表達著一種古樸的情懷,大山的神韻透過他們靈動的舞姿被詮釋得淋漓盡致。12 / 2 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