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國,而魯國則是周公的兒子伯禽代父就封。由此,不管是爵位上,還是先祖的功勞上,二者是可以相提並論的。但是,魯國畢竟是周天子這一脈的國家,不僅跟王室關係親近,而且在禮儀規格上也超越了其他諸侯國。
2、類似於晉國和秦國之間的聯姻,齊國和魯國也結為了甥舅之國。其中,齊僖公將女兒文姜嫁給了魯桓公,而魯桓公的接班人魯莊公,依然娶得的是齊國的公主。因為這層聯姻的關係的存在,齊國和魯國可能爆發一定的衝突和矛盾,但是,很難上升到滅國的高度。
3、在齊桓公即位之後,齊國在管仲、鮑叔牙等賢臣的治理下,逐漸走上了強盛。同時,因為魯國曾經支援齊桓公的對手爭奪齊國國君的位置。
4、魯國之所以能抗住齊國的進攻,也在於魯國在兵器製造等方面的優勢,加上擁有曹劌這樣的將才。當歷史走到戰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再被拉大。
春秋戰國的時候,魯國的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是宣公與成公的國相,但他的婢女不穿綢緞,他不給馭馬喂糧食。惹得旁人勸告文子:“您身為魯國上卿,給兩位君主當過國相,而婢女沒有綢緞,馭馬不吃糧食,別人不僅會認為你為人小氣,也會使國家臉上無光。 ”文子不以為然:“我何嘗不想讓婢女穿得好,讓馬吃得好,但是我看見國都的人民,有不少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破舊,怎麼敢隨心所欲?做國相要知榮辱懂羞恥,我只聽說道德高尚才可以為國爭光,沒有聽說因婢女穿得華貴,馭馬吃得精細,能給國家帶來光彩。 ”季文子這番話不僅僅說明他關心人民疾苦,不攀比,不羨慕奢侈,還反映出他心目中清楚何為榮譽,何為羞恥。因為知恥,其行為有所規範,做事講究原則。當文子心存恥感和不讓國家蒙羞的畏懼,他才做到了嚴格地自律。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有羞恥感。真正懂得廉恥的人,一般不會有意去做越軌的事情。孟子在 《盡心上》中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感文化缺失,幾乎成為當下社會的萬惡之源,危害多多,且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之中。一些媒體指出,“企業為了利潤最大化,可以聽任汙染氾濫,可以生產危害人體健康的問題產品;官員為了創造政績,可以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強制拆遷;法官為了迎合權力或資本的需要,可以違背法律精神,做出枉法裁決;作家為了得到更多的版稅,可以炮製連自己兒子都不敢給看的下三濫作品;學校為了創收,可以販賣文憑;運動員為了金牌,可以服用興奮劑;裁判為了金錢,可以吹出黑哨”。我以為比這些事實本身更可怕的是,他們雖然做出了很可恥的事情,卻毫無恥感,甚至當作一種本領,當作一種“業績”,向人們炫耀,記在功勞簿上。這真叫恬不知恥。如今官場腐敗屢反不絕,屢抓不盡,也是因為貪官都持一種“實惠意識”,而沒有“羞恥意識”。有的腐敗分子為自己辯護,說他在受賄賂時有“三不”,即: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不主動是說他從不主動索賄;不拒絕是表白他對社會環境無奈的一種順應;不負責意味他並沒有被行賄人“綁架”,找不出明顯的犯罪色彩。吃魚則說沒有腥味。這種人的心中哪裡還有羞恥二字,否則能講出這樣不要臉的“辯護詞”嗎?我國古人說:“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古希臘人說:“對可恥的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 ”現代西方人說:“羞恥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明末清初我國有位大師級人物顧炎武,他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廉恥》。該文有兩句話令人沒齒難忘:一句說“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另一句說“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為什麼今人對羞恥事不但不以為恥,甚至反以為榮呢?其中原因不一,也非三言兩語講得清楚。我只想講一個原因,就是當代人中有那麼一部分人不知自愛,不要自尊,專講實惠,只要利己,再什麼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國人本來是很講自尊和要面子的,甚至講自尊已講到很虛榮的程度。物極必反。有些人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小資產階級愛面子好虛榮”,走向了不要面子、沒有羞恥感,結果敗壞了社會風氣,汙染了心靈和環境。
近日,人氣極高羽毛球男單冠軍林丹,風風光光地從華僑大學校長手中接過碩士學位,他也因此成為國羽隊中學歷最高的運動員。人們質疑:林丹在常年訓練和參加國內外比賽之餘,是如何拿下碩士學位的?
考試分數、大學學位以及文憑是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最終體現,也是一所大學的立校之本以及知識憑證,如果分數、學位以及文憑都能夠買賣,或造假的話,那大學便根本不需要存在了,直接按照價錢發文憑好了,更加不用說,網開一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送文憑了。如今華僑大學不明不白地就把碩士學位發給羽毛球男單冠軍林丹,儘管校方其背後肯定有利益考慮,可此舉無疑和真正的大學精神背道而馳,甚至是一種大學精神的淪喪。
全日制大學發文憑或學位,不僅需要該學生規範地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和課時,並且還要透過書面考試和論文答辯,這是人所皆知的,而作為一個常年訓練和參加國內外比賽運動員,林丹顯然是無法具備完成日常各項課程以及學業條件的,於是福建當地媒本稱,“華僑大學以教師上門授課等方式保證了林丹等現役運動員完成學業,其間,並不存在為這些運動員降低學習要求的現象。”這隻能加劇外界的猜疑,因為它不具有實際操作性。何況面對記者的進一步採訪要求,華僑大學卻拒絕接受採訪。
不錯,像體育或演藝明星這種情況數不勝數,網友就說:這種事情多了,吳靜鈺還是俺們蘇州大學本碩連讀的碩士呢!對此,筆者以為,體育明星上大學甚至拿碩士博士沒有什麼奇怪的,學校引進高階體育人才,也是體教結合的產物,並且,運動員為國爭光,耽誤了文化學習,適當在大學進入門檻上進行照顧情有可原,只要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式完成學業,可謂一箭三雕:一來,學校引來“金鳳凰”好開展各項體育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競技水平;二來,以名人作為招牌對於招生等工作非常有利,也不必迴避學校能夠獲得直接經濟受益的預期目的;三來,明星運動員也為此彌補了文化知識學習不足以及可能喪失高等教育機會的缺陷,使其無後顧退役之憂。何樂不為?
但是大學只掛名不經過嚴格規範的課程學習和考試就平白無故“獎勵”一張燙金文憑,既破壞了教育制度的公平,也降低了文憑的含金量,這種做法難免讓人置喙。事實上,“就在上個月舉行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期間,部分高校分管體育工作的校長、副校長在參加全國高校體育工作會議時,已經對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時存在的一些不正常現象提出了疑問。”大學引進明星運動員就一定要亂髮文憑,把文憑當“獎勵品”發放?當然不可。保留學籍等退役後再繼續修學也許是目前最可行的辦法。
一句話,碩士學位不該淪為名人的福利!否則大學文憑豈不成了金錢和權力附庸品或衍生物。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巨大變革,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濟南屬齊國,濟南為齊國之濼邑。隨後,齊國又把濼邑改為歷下,其時著名的齊晉之戰,即發生在今濟南市南部馬鞍山一帶。
西周建國後,行分封制,濟南地區屬齊國。此時,譚國仍繼續存在。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收有譚國一位大夫所作的諷刺詩《大東》,是現 ...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魯國這一諸侯國,作為春秋時期的大國,卻沒能 ...
齊國疆域: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齊國佔領的。當然,除了山東地區,齊國的勢力還延展到河南、河北等周邊地區。
魯國疆域:國都在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蘇、安徽三省數縣。
在泰安市泰山北麓,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濟寧是魯文化的發祥地,而泰安市則是齊魯文化的交匯點,最能代表齊魯文 ...
魯國取得了勝利。
長勺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 ...
齊國,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為今山東。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自太公望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 ...
齊魯的分界線以齊長城為界,齊長城以南為魯國,以北為齊國。齊長城在臨朐與沂水的分界線為穆陵關,在濟南一帶分界線在濟南長清縣。現在意義上說來,現在的臨沂,日照,泰安,濟寧,棗莊,荷澤一帶就屬魯國。濰坊,濟南,淄博,東營,濱洲,青島,威海,煙臺等地屬齊國地。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 ...
程咬金不是魯國公,而是盧國公。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
魯國公是周朝時期諸侯國魯國的國君。魯國本是侯國,但自第二位國君開始稱公,魯國一共34位國公。魯國公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