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縣歷史悠久,居民多為秦朝平定百越後遷入的陝隴移民後裔,民風淳樸,英才輩出,素有“雜技之鄉”美稱。縣雜技團出訪東歐、東南亞、港澳地區好評如潮,飲譽海外。
龍川縣歷史悠久,居民多為秦朝平定百越後遷入的陝隴移民後裔,民風淳樸,英才輩出,素有“雜技之鄉”美稱。縣雜技團出訪東歐、東南亞、港澳地區好評如潮,飲譽海外。
中國雜技歷史久遠,淵源流長,是中國最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中國的雜技之鄉有許多個,象山東的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吳橋,肅寧,霸州等。但是,就歷史,民間基礎,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算吳橋了。
據吳橋縣誌記載,吳橋歷代每逢佳節有“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的風俗。一九五七年吳橋縣小馬村出土的距今約定1500年前南北朝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式。但是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始於元朝以後。在著之前,河南雜技比較有影響。元朝建立後,首都由河南遷至北京,河北吳橋的雜技更加繁榮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延續至今,吳橋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雜技之鄉”。
吳橋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共有449個自然村,幾乎村村都有雜技藝人。雜技藝術在吳橋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以前,吳橋雜技藝人就到過場30多個國家進行演出,1949年以後,吳橋向全國各地輸送了三千多名雜技人才,全國大的雜技團都有吳橋籍的藝人,因而流傳著“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的說法。
目前世界上有十八個國家的雜技團都有吳橋雜技藝人。
基於吳橋雜技在海內外的深遠影響,河北省政府與此同時1987年開始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至今已舉辦過六屆(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外雜技藝術的交流,而且也更加弘揚了吳橋的雜技藝術。
曲藝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藝術,有相聲、評書、單絃、山東快書、評彈、北京琴書等。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曲藝的形勢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曲目不斷更新。最突出的是相聲藝術,藝人們不斷地對相聲進行著改進,對傳統相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重新整理,予以提高。許多段子象《改行》、《戲劇與方言》、《關公戰秦瓊》、《醉酒》等流傳全國,膾炙人口。
雜技是一枝植根於民間沃土中的“國花”,有著300多年的歷史。近40年來,雜技藝術無論是在節日的創新或是技巧的難度方面,都有了飛躍的發展,雜技演員們以優美、複雜的形體動作和剛勁豪放的表演風格體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勇敢、樂觀、堅毅的民族精神,在出國訪問中屢屢獲獎,受到國際友人的普遍讚賞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