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龍燈

龍燈

  九華山及附近鄉鄰逢年或重大節日活動時,以舞龍燈、獅子燈慶賀助興。龍燈以竹篾紮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長約1.5米,內燃蠟燭,少則九板、多則數十板(均為奇數),每板1人扛舞,並敲鑼打鼓隨行.龍燈是民間慶賀喜慶的一項大型集體活動,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十分熱鬧。

春節習俗-耍龍燈

  新春佳節,在我國廣大城鎮,有“耍龍燈”的習慣。

  “耍龍燈”也叫“舞龍”,又稱“龍燈舞”,是流行於我國的一種民間舞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相傳,古人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造型優美,絢麗多采,線條剛柔相濟。在歷史條河中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彩。早在商殷時代,銅器和骨刻上就有龍形圖案;周代銅器的龍紋已漸趨完整。“耍龍燈”在漢代民間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代吳自牧著的《夢梁錄》中記載:南宋行都臨安“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

  在古代,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的願望,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的保

大沽龍燈

  大沽街舞龍表演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當地漁民的一種節日娛樂活動,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擺渡師傅李樹清受當地舞獅表演啟發自編而成,後來演變為一項受大沽口一帶漁民們歡迎與喜愛的娛樂節目。

  它的製作簡單,用藤、竹、麻、木、紙、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個漁民用上兩個半月左右就能扎製成一條長約45米左右的“水龍”(當地漁民的稱呼)。

  每到冬季漁民休閒之際就開始排練,在每年陰曆二月十九潮音寺廟會這天前來助興,場面宏大,熱鬧非凡,可謂廟會活動的一項重頭戲。由於表演者大多都是當地漁民和手工業者,使這條龍融技巧、力量於一體,表演起來煞是精彩:飛舞盤旋中似蛟龍出海,騰空飛躍中又象猛虎下山,將大沽漁民那種在海上勇猛剛勁與風浪為伴神閒氣定的大將氣概表現出來。


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崇州龍燈

  每年春節,崇州市內城鄉有龍燈出遊,兆吉祥,慶新春,破五出燈,十五收燈。城關、濟協、大劃、三江等鄉鎮的龍燈品種尤多,舞龍、彩龍、火龍,五花八門,競相媲美。舞龍精巧,黃布飾身,5至7節,6至8人揮舞。龍寶飾金,懸穿杆頂,轉動自如,1人舉逗。舞動時龍頭逐寶,身尾環繞,在鑼鼓聲中,時而"苦竹盤根" ...

民間“耍龍燈

  舞龍,民間謂之“耍龍燈”,主要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龍的型別有:彩龍、火龍、水龍、板凳龍、草龍等五種,其中火龍最有特色。耍火龍時要用煙火衝燒,民間謂之“燒花兒”,燒掉穢氣。其花兒通常有紙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鐵水花等。 ...

龍燈獅子

  東漢張衡《西京賦》中描寫的“百戲”表演,“魚龍曼衍”一則,定有海鱗變成龍的故事。中華民族自喻為龍的傳人,所以華人都對龍非常敬仰和親切。不僅畫龍、塑龍,而且還以龍為舞,認為這樣會帶來吉祥。炎黃子孫除喜歡舞龍外,還喜歡舞獅。   舞獅起源於三國時蜀漢孔明南征之後,軍中用南夷獻的獅皮裝扮作樂慶賀勝利。後來,這種 ...

龍燈

  每逢春節、元宵節和其他喜慶日子南京都有舞龍燈的娛樂活動。舞龍燈,也叫耍龍燈,是一種民間舞蹈。其歷史久遠,形式多樣。    舞龍燈的民俗起源於古代人們對龍的崇拜。古人將龍視為能呼風喚雨、將福消災的神物,舞龍燈就是為了祈禱神龍的保佑。    舞龍一般用草、木、竹、布、紙紮成,節數不等,多為單數,以圖吉利。除顏 ...

宜春板龍燈

  每年的的元宵節前後,在玉山、婺源、上饒縣等一帶的農村都有舞板龍燈的習俗。即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每戶各置一長條形板凳,上扎二至五個花燈為龍身。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線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村鎮小道,燈光映天,如巨龍游走。引來萬人空 ...

上饒民俗節慶板龍燈

  每年的的元宵節前後,在玉山、婺源、上饒縣等一帶的農村都有舞板龍燈的習俗。即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每戶各置一長條形板凳,上扎二至五個花燈為龍身。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線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村鎮小道,燈光映天,如巨龍游走。引來萬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