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吉祥圖說》中介紹的九子分別是囚牛,睚眥,蒲牢,嘲風,狻猊,霸下,狴犴,負屓,螭吻。龍的九子是指龍生的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中國吉祥圖說》中介紹的九子分別是囚牛,睚眥,蒲牢,嘲風,狻猊,霸下,狴犴,負屓,螭吻。龍的九子是指龍生的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龍的九個兒子分別叫贔屓、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蚣蝮、睚眥、狻猊、椒圖。在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生的九個兒子均為不成龍的形態,並且各有所長。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直至明朝才明確龍九子是哪九種動物,因此也有人認為貔貅和囚牛等是龍子。
1、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其形象為石碑下的龜趺。傳說贔屓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大禹治水時收服了贔屓,並服從大禹的指揮進行治水,推山挖溝,疏遍河道。後來大禹擔心贔屓作亂,因此搬來石碑讓其馱著。
2、螭吻:形似獸,是老九,平生好鬥,其形象為殿臺角上的走獸。《太平御覽》記載魚虯為螭吻的前身,屬水性,其原型可能是深海大鯨。螭吻喜歡東張西望,常被應用在中國宮殿建築的屋脊上,做張口吞脊狀,並以一劍固定之。
3、蒲牢:形似龍而小,排行第四,性好吼,其形象為洪鐘上的龍形獸。蒲牢雖為龍子,但卻害怕鯨魚,若鯨魚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因此人們把蒲牢鑄為鐘紐,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
4、狴犴:形似虎,是老七,頭頂有獨角,平生好訟並有威力,其形象為獄門或衙門兩側裝飾的虎頭形。傳說狴犴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其威風凜凜的形象,因此多裝飾在獄門和官衙大堂兩側。
5、饕餮:形似狼或羊身人面,貪食好飲,是貪慾的象徵,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其頭部形狀做裝飾。另外鐘鼎彝器上也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貪於飲食和貪婪財物的人常被稱為饕餮之徒。
6、蚣蝮:頭部有點像龍,但比龍頭扁平,頭頂有一對犄角,並且身體、四條腿和尾巴上都有龍鱗。蚣蝮性喜水,嘴大,肚子裡能盛非常多的水,喜歡吃水妖,因此常被雕成橋柱、建築上滴水的獸形,作為建築物的排水口。
7、睚眥:豺身龍首,是老二,性好殺,其形象多刻鏤於刀環、刀柄、龍吞口。這些武器刻上睚眥後,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另外睚眥不僅裝飾在兵器上,更大量應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的武器上,顯得更加威嚴莊重。
8、狻猊:形似獅,是老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並喜煙火性,其形象多用來裝飾佛座和香爐的腳部。相傳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在漢代時跟隨佛教傳入中國的。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
9、椒圖:形似螺蚌,是第九子,性好閉,反感別人進入其巢穴,因此其形象多為裝飾於門的鋪首銜環。椒圖遇到外敵侵犯會閉緊殼口,人們將其應用在門上,取其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另外椒圖性好僻靜、忠於職守,因此常被裝飾在大門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上。
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霸下、狴犴、負屓、螭吻。
1、囚牛:據傳說記載囚牛喜歡音樂,所以後來的人就將蹲立的囚牛放在琴頭。
2、睚眥:據傳說睚眥嗜殺喜鬥,所以人將睚眥的形象雕鏤於刀環、劍柄等武器上面。
3、嘲風:傳說嘲風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經常出入一些危險的地方。
4、蒲牢:傳說蒲牢生性好叫、愛吼,後來人根據它好吼叫的特點將它放在了鍾鈕上。
5、狻猊:傳說狻猊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
6、霸下:傳說霸下樣子似龜,喜歡負重,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
7、狴犴:據傳說狴犴形似虎,有威力,生平好訟,常見於古代牢門之上,用來震懾囚犯。
8、負屓:傳說它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石碑兩邊的文龍是其遺像。在中國古代,霸下背上揹著的碑上面經常就有負屓的存在。
9、螭吻:傳說它是龍和魚的結合體,螭吻也是天性好張望,常站立於建築物屋脊,作張口吞脊狀,是宅院守護,安居樂業的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