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文化象徵意義
龍的文化象徵意義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裡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絡。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採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佈,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託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鬚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鬚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鬚,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鬚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鬚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淵源關係。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氾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採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裡的守護神。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裡邊咎出一條虯龍,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臥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臥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臺、電視臺、報刊雜誌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訊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裡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后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樸、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于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后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製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繡,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繡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製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揹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遊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影象,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繫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徵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麼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後,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
以後皇帝又反蟒袍賜難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穿上蟒袍的重臣無不引以為自豪;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觀眾把戲臺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俗稱為"跑龍套",意思是沒有什麼真功夫,只是充個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對皇權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剝奪龍的皇家專利權,據史書記載,至到唐末及五代時期,民眾的起義就打出了經旗,穿上了自制的龍袍;到了宋朝,與兩宋分庭抗禮的遼、夏、金和後來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其首領的服飾也多以龍點綴;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滸傳》中有個綠林英雄名字叫史進,渾號"九紋龍",相傳他的身上用墨線紋了九條龍。讎身的人大都有露出這一部分炫耀的潛意識,所以"紋龍"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會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中,同樣也有不少祖先是龍的內容,最典型的是漢代以後就盛傳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星座www.meiguoshenpo.com)
從前,在哀牢山下住著一個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到河邊洗衣服,看見一條魚游來游去,他一時玩心大起,淌進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子上游漂下來的一根木頭撞了一下,回去後不久就懷孕了,後來一胎生下10個兒子。孩子們漸漸在她撫養下長大了,這天好帶孩子們到河邊戲水,忽見一條龍跳出水面問她:"你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們嗎?"沙壹點點頭,叫孩子們過來,見見父親。孩子們被龍的怪樣嚇得一鬨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還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須,最後一屁股坐到龍背上,龍很喜歡他,伸出舌頭去舔。沙壹誤以為龍要吃他,急得大叫龍背上的孩子,哀牢話背音近九,坐音近隆,龍以為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後來,九隆十兄弟娶了後山的十姐妹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長。
龍年話龍:龍的象徵意義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裡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絡。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 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採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佈,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託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鬚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鬚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鬚,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鬚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鬚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淵源關係。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氾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採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裡的守護神。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裡邊咎出一條虯龍,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臥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臥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臺、電視臺、報刊雜誌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訊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裡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后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 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 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樸、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于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后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製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繡,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繡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製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揹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遊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影象,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繫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徵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麼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後,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 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
以後皇帝又反蟒袍賜難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穿上蟒袍的重臣無不引以為自豪;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觀眾把戲臺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俗稱為"跑龍套",意思是沒有什麼真功夫,只是充個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對皇權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剝奪龍的皇家專利權,據史書記載,至到唐末及五代時期,民眾的起義就打出了經旗,穿上了自制的龍袍;到了宋朝,與兩宋分庭抗禮的遼、夏、金和後來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其首領的服飾也多以龍點綴;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滸傳》中有個綠林英雄名字叫史進,渾號"九紋龍",相傳他的身上用墨線紋了九條龍。讎身的人大都有露出這一部分炫耀的潛意識,所以"紋龍"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會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中,同樣也有不少祖先是龍的內容,最典型的是漢代以後就盛傳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從前,在哀牢山下住著一個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到河邊洗衣服,看見一條魚游來游去,他一時玩心大起,淌進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子上游漂下來的一根木頭撞了一下,回去後不久就懷孕了,後來一胎生下10個兒子。孩子們漸漸在她撫養下長大了,這天好帶孩子們到河邊戲水,忽見一條龍跳出水面問她:"你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們嗎?"沙壹點點頭,叫孩子們過來,見見父親。孩子們被龍的怪樣嚇得一鬨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還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須,最後一屁股坐到龍背上,龍很喜歡他,伸出舌頭去舔。沙壹誤以為龍要吃他,急得大叫龍背上的孩子,哀牢話背音近九,坐音近隆,龍以為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後來,九隆十兄弟娶了後山的十姐妹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長。
十二生肖龍的象徵意義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裡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絡。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誌。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徵意義,是與傳說及神話中龍在天則騰雲駕霧、下海則追波逐浪、在人間則呼風喚雨的無比神通有很大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天子",全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
龍與皇權掛鉤的歷史也很久遠,從黃帝時就開始 了。
在傳說時代,有著龍的血緣的黃帝曾四處巡視體察民情。他叫人開採首山的同,然後運到荊山腳下鑄鼎以紀念自己大戰嗤尤的輝煌勝利。過了一段日子,鼎終於鑄完了,黃帝專門在荊山舉行了一個慶功大典來慶祝巨鼎鑄 成。應邀出度典禮的不僅有各路神靈,而且還有八方百姓,大家都想看黃帝鑄的鼎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時辰一到,大概還是皇帝親自揭幕,只見一隻高逾丈三、口大如缸的銅鼎閃著耀眼的金光呈現於神、人之前,眾人嘖嘖稱羨,上前細看,鼎身刻著一條矯健的游龍在一片祥雲中穿梭,周圍是四方鬼神和各種珍禽異獸,可謂千姿百態,惟妙惟肖。
正當眾人眾神懷著崇敬的心情欣賞巨鼎和上面的圖案時,忽然天空中濃雲密佈,擋住了陽光,天色很快陰暗下來,大家都以為要下雨了,認知一道金光穿透濃雲,一條披著金甲的神龍破雲而來,它的尾巴和下半身託在雲中,腦袋靠在寶鼎上,長長的龍鬚順著鼎足垂到地面。黃帝明白這是自己完成了人間的使命,上天派神龍來接他上天了,他縱身一躍,跨上龍背,飛回天庭。人間百姓捨不得放黃帝這樣賢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夥兒扯著龍鬚不讓走,結果扯落了好多龍鬚,黃帝和神龍還是走了。據說這龍鬚落在地上,便生出許多細小修長的小草,人們以後就把這草叫做"龍鬚草"了。
傳說時代的著名君主,大都與龍有著說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淵源關係。堯在位的時候,世界上出現了大洪荒,到處是洪水氾濫,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鯀去治水。鯀偷了天帝的息壤,採有"堵"的辦法治水,勞而無功,被憤怒的天帝殺死在羽山,而燭龍剛好是這裡的守護神。羽山這地主陽光照不到,常年靠燭龍嘴裡含著的一支蠟燭照明,因而鯀的遺體三年不腐。天帝惟恐鯀會復生找自己報復扯皮,真實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個名叫"吳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著寶刀下界啐鯀之屍,當吳刀剖開鯀的肚腹時,突然從裡邊咎出一條虯龍,長著一對尖而鋒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騰跳躍了幾下,頓時成了一條大龍,它就是鯀的兒子--禹。說也奇怪,禹出生之後,鯀的身子就滾下羽淵,化成了一條蛟龍時時"揚須振鱗,橫修波之上"。
禹繼承父志,終於降服了洪水,獲得了萬民的敬仰,後來,年邁的舜順乎民意,把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開國君主,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龍天子"的歷史依據之一。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當年諸葛亮葛孔明在南陽躬耕隴畝尚未出茅廬時,自比管仲樂毅,號臥龍先生,意思是空有鴻鵠之三志而懷才不遇。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稀鬆平常,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但龍一旦與蛇分家,則對蛇不悄一顧,甚至為了表示自己與蛇不可同日而語,還要對蛇"斬殺"一番。最典型的莫過於漢高祖劉邦斬白蛇的故事,說劉邦的母親劉媼夢與龍交合,懷孕生下了劉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條大蟒擋路,當即揮劍斬蛇,破腹取膽,傳為美談,時人以為不俗。正逢秦末天下大亂,劉邦乘機沛縣舉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漢帝國,成就了400年兩漢劉氏的江山基業。
龍不還象徵著出人頭地、不同凡響,古代把那些賢人高士也稱為"龍"。相傳孔子去見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後三天不開口講一句話,弟子們很奇怪,問他:"先生見了李聃,是怎樣教他的呢?"孔子說:"我見到的是一條順著陰陽變化無窮的龍,我張口結舌,哪裡還能教導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話都是多餘的,老聃是人中這龍,難得一見的大賢。
此外,諸葛孔明未出道時被稱為"臥龍先生",東漢大夫蔡邕飲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精工書文,或者為官清廉、或者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
俗話說"望子成龍",並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頭上長有、據上長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將來能出人頭地,做一番事業。近幾年流行的新兒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條龍〉〉,也是這個意思。另外,我們常常聽到電臺、電視臺、報刊雜誌上有什麼"歌壇龍虎榜"之類的訊息,什麼是"龍虎榜"?〈〈新唐書·歐陽詹傳〉〉中說歐陽詹中進士時,與韓愈、李觀、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時稱"龍虎榜",意思是名流名家、巨星同聚於此,這裡的"龍"反映的是成功者。
"龍鳳配"圖案在唐代以後,廣為流傳。它不但象徵帝王和帝后的權威,也可象徵人類所有夫妻間的美滿結合,而且還可象徵一切世間的精神與物質的陰陽兩極調和。可以說,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號,是美妙的藝術形象。
甲骨文的龍鳳,雖無定形,何以於看出龍是因時屈伸的靈蟲,鳳是華美長尾的靈禽。 在上古的青銅器上,龍的形象表現出猙獰、神秘和端莊的總體效果。至漢代,它以奪取重的大面,奔放有力的弧線、精巧的點,構成大結構、大動勢的主調,突破了神秘離奇氣氛的束縛。唐時,賦予它平和溫馴的人化性格,形成 富麗雍容、生楊勃勃的風貌。宋元至明清時期,講究靡麗之風,由精工細巧轉向繁瑣堆砌,介與間的龍鳳圖案卻始終保持著質樸、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在實際應用中,龍歷來代表一種權威或勢力,神性日增。
龍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寓意:突起的前額表示聰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長壽;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現威嚴;魔爪表現勇猛;劍眉象徵英武;獅鼻復象徵寶貴;金魚尾象徵靈活;馬齒象徵勤勞和善良等。天安門前石華表的雲龍、山東曲阜孔子廟的盤雲龍石柱、故宮龍床等都是歷史上皇權的標記。而鳳鳥卻更多世俗的人情味,較少神性。古話稱"有鳳來儀"、"鳳凰于飛",這種理想的靈禽歷來被當作吉祥幸福的化身,並且還象徵著美滿的愛情。"龍鳳呈祥"的主題在宮廷藝術中比較滸,龍則表示皇帝,鳳則作為女性后妃的象徵。今天,龍鳳的圖案已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在建築、雕塑、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獲得了無限的藝術生命。
繪製龍紋圖案的突出表現是天子的"龍袍"。其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繡,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龍袍為至尊之服,製作精細,做工考察。如清代龍袍製作,由當時的清宮如意館第一流工師精密設計,作出圖樣,經過皇帝親自審定認可後,才派志差送南京或蘇杭精工督造。有時一件袍料即費工190天。其特種袍服,還要用孔雀尾毛捻線,滿地平鋪,另用細線橫界,上面再用米料大珍珠串綴,繡成龍鳳或團花圖案。其費工之大,用料之奢,都駭人聽聞。
古代還有繪製龍的圖案的龍旗。龍旗從周代就開始有了,到宋代龍旗已有12種之多,如黃龍旗、青龍旗等。龍旗的種類雖然比較多,但所有龍旗的圖案大致相似,皆為青質黃闌,赤火焰間彩腳步,再繪上各種不同形態的龍的圖象。如蟠龍戲珠旗就是龍旗的一種,上面畫有黃龍揹負河圖的圖案,所以又稱"黃龍負圖旗"。
隋趄隋煬帝為了自己奢靡浮華遊樂的需要,還建造了"龍舟"和"龍舟船隊"。其"龍舟"建造和陳設極其豪華考察。以"龍"命名的"龍尾硯",是歙硯中的珍品,因以婺源的龍尾石製成,故名。其硯石質剛而柔,潤瑩潔,撫之若膚,摩之無響,色碧似玉,紋理爛漫,為硯工因材施藝提供了廣闊的餘地。硯工根據石料形狀、顏色、花紋的殊異,精心設計,刻意雕琢,製成圖飾勻稱、刀法挺拔、剔透玲瓏的方硯、圓硯。
服飾上使用龍的圖案加以裝飾由來已久,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是皇親國戚的專用產品,而且多半為皇帝,龍子,龍孫所壟斷。相傳黃帝認為龍的變化無窮,神通廣大,十分喜歡龍的樣子,就讓他的大臣史皇在他的衣服上畫上龍的影象,塗以五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件"龍袍"。因為皇帝自稱或被認為是"真龍天子",所以在他的家族中,龍是必不可缺的標識:皇帝頭戴龍冠--以雙龍圖案鑲邊的帽子;身穿龍袍--前後胸各有一條猛龍盤成一團,雜以雲朵;腰繫龍帶--以龍為主要圖案的腰帶,佩以龍、鳳玉佩……這些我們在博物館、在皇陵、在民間藝術中都曾親眼見過。至於皇帝用的東西,也多與龍有關: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等等,皇帝不舒服叫"龍體欠安",皇帝生氣了叫"龍顏大怒",連皇帝直的步子也獨具一傷口,叫"龍行虎步"。
既然是皇族專利,其他人自然就不能輕易染指了。明朝英宗在位時贈送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至使後來有了龍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間,安南國王到北京朝貢,明英宗見分心誠可嘉,一高興就說要賜一件龍袍給他,龍袍象徵江山,豈能輕易送人?但君地無戲言,說出的話,潑出的水,又不能收順回支,怎麼辦呢?大臣們商量了很久時間性,才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變通辦法--將龍袍上的龍減去一爪,變成四爪,三爪向前,一爪缶後,表面上稈起來和龍袍幾無二致辭,其實已不是龍,五爪為龍,四爪 為蟒。安南領了一個"冒牌貨",樂不可支地回國去了。
以後皇帝又反蟒袍賜難最親近、最得力的大臣以示獎賞,穿上蟒袍的重臣無不引以為自豪;再往後,連皇宮的奴才,衛士們也穿上了蟒袍,蟒袍已被人看不起了,所以觀眾把戲臺上打雜、耍旗、吆喝的人俗稱為"跑龍套",意思是沒有什麼真功夫,只是充個烤而已。
有趣的是,一般的老百姓在反對皇權的同時,也十分注意剝奪龍的皇家專利權,據史書記載,至到唐末及五代時期,民眾的起義就打出了經旗,穿上了自制的龍袍;到了宋朝,與兩宋分庭抗禮的遼、夏、金和後來的蒙元,吸收了中原的漢文化,其首領的服飾也多以龍點綴;更有意思的是在《水滸傳》中有個綠林英雄名字叫史進,渾號"九紋龍",相傳他的身上用墨線紋了九條龍。讎身的人大都有露出這一部分炫耀的潛意識,所以"紋龍"也是"衣"的一部分。
在中國古代神話會傳說中,黃帝和炎帝都是"龍子"。炎黃子孫自然也就是"龍的傳人"。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中,同樣也有不少祖先是龍的內容,最典型的是漢代以後就盛傳的哀牢人的祖先故事:
從前,在哀牢山下住著一個名叫沙壹的少女,一次到河邊洗衣服,看見一條魚游來游去,他一時玩心大起,淌進河水去抓它,不小心被子上游漂下來的一根木頭撞了一下,回去後不久就懷孕了,後來一胎生下10個兒子。孩子們漸漸在她撫養下長大了,這天好帶孩子們到河邊戲水,忽見一條龍跳出水面問她:"你為我生的孩子就是他們嗎?"沙壹點點頭,叫孩子們過來,見見父親。孩子們被龍的怪樣嚇得一鬨而散,只有最小的孩子不但不怕它,還好奇地摸摸它的角,扯扯它的須,最後一屁股坐到龍背上,龍很喜歡他,伸出舌頭去舔。沙壹誤以為龍要吃他,急得大叫龍背上的孩子,哀牢話背音近九,坐音近隆,龍以為這是孩子的名字,就叫他九隆。後來,九隆十兄弟娶了後山的十姐妹為妻,繁衍生息,自成一族,共推九隆做了族長。
鼠的文化象徵意義
鼠雖然口碑不佳,相貌也不討人喜歡,還落得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千古罵名,但從社會、民俗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它早已脫胎換骨,由一個無惡不作的害人精,演化出來一個具有無比靈性,聰慧神秘的小生靈。
我國民間早在幾千年前就流傳著所謂“四大家”、“五大門”的動物原始崇拜,即是對狐狸、黃鼠狼、刺猥、老鼠、蛇的 ...
十二生肖文化象徵意義
第一篇 鼠的文化象徵意義
鼠雖然口碑不佳,相貌也不討人喜歡,還落得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千古罵名,但從社會、民俗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它早已脫胎換骨,由一個無惡不作的害人精,演化出來一個具有無比靈性,聰慧神秘的小生靈。
我國民間早在幾千年前就流傳著所謂“四大家”、“五大門”的動物原始崇拜,即是對 ...
龍的象徵意義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裡頭,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絡。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 ...
狗的文化象徵意義
狗的文化象徵意義
狗是人類患難與共的朋友,被認為是通人性的動物,它對人類特別忠誠,因而具有忠貞不渝的意義。“牧羊犬三千里尋主”,“義犬救主”等例子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犬馬之勞”也就用來比喻事做忠心耿耿。不過狗愛仗人勢,“走狗”便含有貶義,魯迅先生描寫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象徵了那類沒有民族骨氣的 ...
豬的文化象徵意義
豬的文化象徵意義
在人們的心目中,豬恐怕是最老實的家畜,它不象狗那樣精靈,懂得主子的心思,跟隨主人前後,極盡討好之能事。而豬長著一副圓乎乎,胖敦敦的憨厚相,吃了就睡,餓了就吃,顯得老實本分。豬的懶惰在動物是出了名的,豬之所以在所有家畜中是長得最快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活動少。除進食的過程中活動活動外, ...
馬的文化象徵意義
馬的文化象徵意義
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地位極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徵和寓意。
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 ...
兔的文化象徵意義
“兔”在中國是一個美好的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與人類的生命、人們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連。
“兔”,是動物兔的象形字。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說:“兔,獸名,像距後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畫的正是“兔”的長耳短尾的形象。
由“兔”字派生出的漢字並不多,但都很有特點。
例如,“逸”是一個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