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山石窟:北門、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南門。
2、東山石窟:南門、擂鼓臺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觀音像龕、西方淨土變龕、看經寺、二蓮花洞、四雁洞、北門。
3、香山寺: 南步遊道、蓮花池、鐘樓、鼓樓、天王殿、羅漢殿、石樓、九老堂、觀景臺、大雄寶殿、乾隆御碑亭、蔣宋別墅、撞鐘(鍾、鼓樓觀景臺留影)、從後門經東山賓館進入白園。
4、白園: 南大門進、南詩廊、琵琶峰、北詩廊、道詩書屋、樂天堂、青谷、正門。
1、西山石窟:北門、禹王池、潛溪寺、賓陽三洞、摩崖三佛龕、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藥方洞、南門。
2、東山石窟:南門、擂鼓臺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觀音像龕、西方淨土變龕、看經寺、二蓮花洞、四雁洞、北門。
3、香山寺: 南步遊道、蓮花池、鐘樓、鼓樓、天王殿、羅漢殿、石樓、九老堂、觀景臺、大雄寶殿、乾隆御碑亭、蔣宋別墅、撞鐘(鍾、鼓樓觀景臺留影)、從後門經東山賓館進入白園。
4、白園: 南大門進、南詩廊、琵琶峰、北詩廊、道詩書屋、樂天堂、青谷、正門。
龍門石窟的故事如下:
1、乾隆御碑亭,乾隆與香山寺,清乾隆十五年九月,清高宗弘曆到中嶽封禪,至洛陽巡遊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鐫刻在石碑之上,並建御碑亭,該御碑亭位於香山寺內東南側;
2、石樓與武則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鍾情於伊闕山水,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並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
3、剪刀手佛像,龍門石窟賓陽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勢其實是一種極少見的佛教手印,結合雙手的姿勢來看,高舉胸前,這是一種頗能傳達強烈意志的手印,是佛家典故。
龍門石窟有97000餘尊佛像。洛陽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龍門石窟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龍門石窟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洛陽龍門石窟的藝術特徵:洛陽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佈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3600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於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裡。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的一個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一年。洞內小佛龕琳琅滿目,雕刻精巧。
洛陽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龍門石窟被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2000年11月洛陽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裡的最有名佛像: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作於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龍門唐代石窟中,奉先寺大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過龍門的人,
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