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頭伏初伏是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五),中伏(二伏)是公曆2020年7月26日(農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農曆六月廿五),末伏(三伏)是公曆2020年8月15日(農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初六)。
2020年頭伏初伏是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五),中伏(二伏)是公曆2020年7月26日(農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農曆六月廿五),末伏(三伏)是公曆2020年8月15日(農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初六)。
頭伏二伏三伏是幾月幾號2021 頭伏二伏三伏各幾天
2021年三伏天從7月11日開始,8月19日結束,歷時40天。
頭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二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三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三伏天計算方法:
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併記載時間,天干的數字有10個,地支的數字是12個,“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3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初伏二伏三伏哪個最熱?
三伏中以二伏(中伏)最熱。俗話說熱在中伏,2021年中伏從7月21日開始,總共20天。在這個三伏的30天裡,一般來說,中伏的10天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溼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彷彿置身於一個大蒸籠。
入伏之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三伏天習俗: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雲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伏天吃麵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雲:“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麼又為什麼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麵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後,氣候已比中伏涼了一些,主婦們完全可站在爐前為家人烙餅了。在三伏天時多愛烙脂油餅、大荷葉餅,再煮鍋綠豆粥,攤上幾個雞蛋,買點醬豬頭肉,拌個蒜茄泥,拌個涼粉或撥魚,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裡不錯的清爽美味。
1、民俗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攤煎餅攤雞蛋”的叫法,三伏天是一年內平均氣溫最大、環境溼度較大 的時節,分成頭伏、中伏和未伏,大家在三伏天會做些“異於平常”的好飯食來犒勞自己,“此謂貼伏膘”。在那時候,水餃、鮮麵條、攤煎餅、生雞蛋全是美味可口。
2、頭伏吃餃子的由來在北方地區擁有頭伏吃粽子是民間風俗,由於每到三伏天,人的食慾就不太好,吃不下來東西,而水餃在我們中國人的民間風俗裡更是健脾開胃解饞解餓的食材。頭伏吃粽子有“元藏寶福”的喻意,由於水餃形近金幣,“伏”與“福”楷音。並且,水餃餡一般都剁得很細緻,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因此 ,大家在“頭伏”吃粽子,期待能安全渡夏。
3、二伏面是說在中伏的情況下,建議吃點麵點,這是由於夏天平均氣溫高,身體大量出汗,蛋白、碳水化合物非常容易損害,因而可適度多吃些麵點,讓這種物質獲得補充。三伏天除開喝熱湯麵,還能夠吃過水麵。將煮好的鮮麵條用冷水過出,拌上蒜末,澆上面條滷,不但刺激性胃口,並且“敗內火”。六月吃炒麵,出汗能夠 驅病,還是有科學研究大道理的。
4、進到未伏,煎熬的三伏天進到序幕,氣溫剛開始變涼,簡易便捷的攤煎餅變成火爆的食材。餅攤雞蛋作法簡易,把麵漿在電餅檔中攤成餅,遇熱勻稱快成形時,將攤好的生雞蛋快速倒在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