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冬至是哪一天+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2021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2021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冬至時間是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就會在近日點附近,並且速度稍微快點,這導致太陽每年在南半球比在北半球直接照射約8天,因此,對於北半球的冬天就會比夏天短一些。
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相當於一整個迴歸年,它的長度是365.2422天,小數的累加以及閏年的設定,這就會讓冬至的時間有一點點的變化。
為什麼會把每年的12月22日定為冬至
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為“最”或“極”的意思。冬至日的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處於北半球的我國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影子的長度最長的一天,得到的陽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約少50%)的一天。
而從這一天以後,一直到夏至日之間,我國的白天會越來越長,黑夜則會慢慢變短。正是由於每年12月22日前後這一天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所以在天文曆法先進的古代中國,古人們才把觀察到的這一個天文現象叫做冬至日。
冬至是按農曆還是陽曆
按照太陽到達黃經的度數確定的是陽曆(新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起源
冬至的起源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冬至習俗是什麼
1.冬至吃“嬌耳”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圓滿一整年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3.給大米搭個伴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羊湯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5.一桌燒味不能少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冬至時間是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就會在近日點附近,並且速度稍微快點,這導致太陽每年在南半球比在北半球直接照射約8天,因此,對於北半球的冬天就會比夏天短一些。
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相當於一整個迴歸年,它的長度是365.2422天,小數的累加以及閏年的設定,這就會讓冬至的時間有一點點的變化。
為什麼會把每年的12月22日定為冬至
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為“最”或“極”的意思。冬至日的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處於北半球的我國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影子的長度最長的一天,得到的陽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約少50%)的一天。
而從這一天以後,一直到夏至日之間,我國的白天會越來越長,黑夜則會慢慢變短。正是由於每年12月22日前後這一天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所以在天文曆法先進的古代中國,古人們才把觀察到的這一個天文現象叫做冬至日。
冬至是按農曆還是陽曆
按照太陽到達黃經的度數確定的是陽曆(新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起源
冬至的起源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冬至習俗是什麼
1.冬至吃“嬌耳”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圓滿一整年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3.給大米搭個伴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羊湯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5.一桌燒味不能少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2021年中伏是哪一天 今年中伏是幾月幾號結束
2021年中伏是哪一天 今年中伏是幾月幾號結束
2021年中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7月21日進入中伏第一天,到8月9日結束中伏,共20天。
中伏又叫做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是夏天最熱的一段時間。
中伏一般為10天或20天,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四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果在立秋之前出現第五個庚日,那中伏為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後,中伏則為10天。
2021三伏天時間表
2021年三伏天從7月11日開始,8月19日結束,歷時40天
初伏: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中伏是什麼意思
中伏又稱二伏:通常指的是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夏至後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五個庚日,則中伏為10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如果是夏至後第六個庚日,那麼中伏就為20天,今年是2021年,中伏大約就為20天。
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尤其是到了三伏這些天,太陽日曬足,熱量比較集中,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所以說夏季就是有些悶熱的,大家還是要注意防曬防暑為好。
中伏吃什麼
中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這段時間應該多吃一些降暑開胃的食物,比如薏米、黃瓜等,都能幫助養胃,補充身體水分。
1、西瓜:
我國民間早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熱。
2、薏米:
是清除體內溼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節陰雨連綿,空氣溼黏,很多人都會“傷暑”,這時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3、黃瓜:
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溼,暑溼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適當攝入涼性蔬菜有利於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
4、鯉魚:
夏季氣候溫熱潮溼,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於祛溼開胃、利水消腫。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極易被消化吸收。
2021初伏從哪一天開始 初伏是幾月幾號2021年
2021初伏從哪一天開始
2021初伏從2021年7月11日開始,農曆時間是六月初二,星期日。
初伏也是入伏,是指進入三伏天的意思。民諺“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裡的“庚日”是指古代的“ ...
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每年防災減災日是幾號
防災減災日是哪一天 每年防災減災日是幾號
全國防災減災日時間是每年5月12日。
防災減災日的圖示的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複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災害 ...
平安夜是哪一天 平安夜是幾月幾號
平安夜是哪一天 平安夜是幾月幾號
平安夜是12月24號。
聖誕節前夕也就是俗話說的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在這天晚上都會看到一群可愛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詩歌彈著吉他,一家一家的唱著詩歌報佳音。 ...
2020護士節是哪一天 2020護士節是幾月幾號
2020護士節是哪一天 2020護士節是幾月幾號
2020年國際護士節的日期:2020年5月12日,星期二,庚子年(鼠年)四月二十。
護士節的來歷
1854年至1856年間,英法聯軍與沙俄發生激戰。在英國一家醫院任護士主任的南丁格爾,帶領38名護士奔走前線,參加護理傷病員的工作。因當時醫療管理 ...
202x年小年是哪一天 202x小年夜是幾月幾號
12022年小年是哪一天? 不同地方,小年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通常南方小年是在農曆臘月廿四,北方是農曆臘月廿三,還有小部分地區是在元宵節時。
所以2022年農曆南方小年對應是陽曆2023年01月15日,北方小年對應是2023年01月14日。
2小年夜有什麼習俗? 1、祭灶,也就是祭祀灶王爺。這一 ...
202x年雨水節氣是哪一天 今年雨水是幾月幾號
雨水節氣是中國的傳統節氣中,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個,這是因為這個節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這一天到來之前,人們有必要去了解2022年雨水節氣是哪一天,這代表的是,人們紅紅火火的生活,以及象徵未來能夠迎來精彩的生活的美好預示。
2022年雨水節氣具體時間
【公曆】公元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
202x年驚蟄節氣是哪一天 202x驚蟄是幾月幾號幾點幾分
2022年驚蟄節氣是哪一天?
2022年驚蟄陽曆時間: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22:43:34 星座是雙魚座(陽曆)
2022年驚蟄農曆時間:2022年二月初三 小月 (陰曆)
2022年驚蟄適合種什麼農作物?
韭菜
2022年可以在驚蟄節氣的時候種韭菜,因為韭菜屬於耐寒性蔬菜,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