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澤度:優質資料夾的表面非常光潔,有一定光澤度。摸時手感比較硬實,不會有軟或脆等感覺。
2、顏色:優質資料夾的顏色自然且均勻,不會特別刺眼,或顏色深淺不依。
3、聞味道:挑選資料夾時可以聞一下味道,使用優質材料製造的資料夾聞時不會有異味,而劣質資料夾由於採用了回收塑膠等加工而成,聞時氣味刺鼻。
1、光澤度:優質資料夾的表面非常光潔,有一定光澤度。摸時手感比較硬實,不會有軟或脆等感覺。
2、顏色:優質資料夾的顏色自然且均勻,不會特別刺眼,或顏色深淺不依。
3、聞味道:挑選資料夾時可以聞一下味道,使用優質材料製造的資料夾聞時不會有異味,而劣質資料夾由於採用了回收塑膠等加工而成,聞時氣味刺鼻。
教師節內容資料
中國教師節(9月10日)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我國的教師節。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被中國人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其實早在1932年,民國政府曾規定6月6日為教師節,解放後廢除了6月6日的教師節,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為教師節,但教師節沒有單獨的活動,沒有特點。而將教師節定在9月10日是考慮到全國大、中、小學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入學開始,即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恢復建立第一個教師節,從此以後,老師便有了自己的節日。
世界教師節( 10月5日 )
為紀念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IL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頒《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4年將每年的10月5日定為世界教師節。
名人尊重老師的故事
1、民族英雄岳飛: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岳飛(諡號:武穆王),中國歷史上著名戰略家、軍事家、南宋抗金名將,其軍事才能被譽為宋、遼、金、西夏時期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
岳飛的老師名叫周同,據說他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後,每到初一、十五,岳飛都一定會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2、漢明帝劉莊:放下九尊之軀尊師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間,吏治非常清明,境內安定團結。
博士桓榮是漢明帝做太子時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的尊敬,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桓榮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軀的至高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教師節的知識有哪些
教師節的節日小知識(一)
教師節是個感謝教師的節日。各國各地區節日日期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為9月10日,臺灣省為9月28日。
教師節的內容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廣義的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係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並在教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狹義方面來理解,即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
根據社會的分工和以學校教育為主要教育形態的事實,把教師定義為:受社會的委託,在學校中對學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響,把其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以此為主要職責的專業人員。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於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被中國人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其實早在1932年,民國政府曾規定6月6日為教師節。解放後廢除了6月6日的教師節改用“五一國際勞動節”為教師節,但教師節沒有單獨的活動沒有特點。而將教師節定在9月10日是考慮到全國大、中、小學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入學開始即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國恢復建立第一個教師節從此以後老師便有了自己的節日,用來慶祝教師節和感恩教師。
教師節的節日小知識(二)
由於教師節並非中國傳統節日,所以各地每年都會有不同的慶祝活動,沒有統一、固定的形式。
政府、學校方面,有舉行教師節慶祝表彰大會,為教師頒發獎金、證書;有組織學校學生、歌舞團等,為教師獻上歌舞表演;有走訪、慰問教師代表,還有組織新入職教師進行集體宣誓等活動 。
學生方面,有自發透過原創參與、將祝福寫在板報、賀卡、繪畫上;有將合影照及活動感言曬至個人空間、微博上,來表達對教師的真摯祝福及衷心問候 。
香港在敬師日(教師節)當天,舉行典禮表彰優秀老師,還會統一印製賀卡,學生可以免費領取後填好贈送給老師。卡片、鮮花、公仔一類小禮物通常是香港學生對老師表達教師節祝福最常見的禮物。香港的敬師運動委員會在每年的9月10日舉辦“敬師日慶典暨表揚狀頒發典禮”,典禮由學生樂隊擔任現場伴奏,家長唱歌的形式表達對老師的感謝和敬意,在現場也會播放師生間的感人故事影片,體現師生情。此外,敬師會還舉辦“表揚教師計劃”、“師生共育苗”種植活動、徵文比賽、心意卡設計比賽、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節敬師杯等活動 。
關於春節的來源的資料 春節的起源有哪些說法
春節源於臘祭或蜡祭
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春節源於上古時期的臘祭或蜡祭。《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2)“春節”條:“關於春節的由來,或說源於上古社會的臘祭,臘即歲終祭眾神之名,因而春節乃是由一年農事畢後為報答神的恩賜而來。”段寶林《中國古代的狂歡節——春節、蜡祭與儺》一文雲:“春節是中國最大的一個節日,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一般認為其源為上古的蜡祭。”
春節源於年的概念時代
春節源於農業的記時。我國古代是一個農業著稱於世的國家。在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為了掌握耕作的季節,不誤農時,在生產實踐中根據早象迴圈的規律,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週期,這對於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收穫起了很大的作用。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醜,以農曆十二月初一為“年”。周代使用周曆,周曆建子,以農曆十一月初一為“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用顓頊歷,以建亥孟冬之月(農曆十月)的初一為“年”。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沿用秦代顓頊歷,以農曆十月初一為“年”。漢武帝時,由於屢次改歷,曆法很不準確,出現“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漢書·律曆志》)的錯亂現象,他便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顓頊歷》,以夏曆為依據,另作《太初曆》,以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年”。
由年節”(春節)也就隨之而固定下來“年節”(春節)的最早含義,一是慶豐收,《詩經·豳風·七月》就記載了西周時期的“年節”活動。“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先民們在新年(十一月初一)到來之際,拿出用棗和稻釀造的醪酒,老人喝了會健康長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為慶祝一年的收穫和新一年的到來,人們捧上兩樽美酒,殺上一隻羊,抬上公堂,高舉牛角杯,同聲祝賀:“萬壽無疆!”二是祭祖,《詩經·周頌·豐年》就保留了秋收後祭祖的情況:“豐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燻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其意是說,今年糧食豐收廠,高高的糧倉裝得滿滿的,有千億萬斤之多。用豐收的五穀釀成酒和醴,再加上百種豐厚的祭品,祭祀先祖先妣和神靈,讓列祖和神靈的恩澤遍施人間,永保農業豐收。
春節名稱的來源
1911年12月31日,湖北軍政府釋出題為《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曆的通諭》的通告,指出:“現奉孫大總統諭,中華民國採用陽曆,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並要求“出示曉諭軍民人等一體遵照毋違”。1912年1月1日(農曆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受任典禮,從這日始,中國使用陽曆紀年,稱陽曆一月一日為“新年”,從此,農曆的正月初一,則不再被稱為“新年”。由於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同時也為區別世界公曆的新年,所以民間就開始出現了把農曆新年稱為“春節”的說法,久而成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曆和陰曆兩個“年”,故把陽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自此,“春節”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
春節有關民間傳說
“過年”在民間有一段古老的傳說。相傳 在太古的時候,有一種兇殘無比的怪獸,人們叫它“年”,每隔 三百六十五天晚上,“年”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因此, 人們到時候都要熄燈滅火,避難躲災。一次,這個妖怪到了一 家門口,恰巧這家人穿著紅衣,點了一堆竹子取暖。先是小孩 不小心,把一個盆子碰落在地下,“噹啷”一聲,把妖怪嚇了一 跳。緊接著燃燒的竹子又“啪啪”地爆晌了,“年”因怕響、怕紅、 怕火而嚇得掉頭逃竄。於是這家人便興高彩烈地相互道喜。
此後,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敲鑼打鼓和燃放爆竹來驅邪 消災,祈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謂之“過年”。這樣年復一年, 逐漸演變為每逢過年,人們互相拜“年”,表示慶賀。同時用貼 紅對聯來代替穿大紅衣服,用點旺火、放鞭炮來代替爆竹等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