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代表中國,是因為在港臺的論壇上網民經常稱呼大陸為“TG”,在網路戲謔的氣氛下,大陸網友也開始以“TG”自稱,念久了就成了“兔子”。而“兔子”這種說法從小眾走向大眾,是因為《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畫的熱播。“兔子”在此具有多重的意涵。在最狹義的理解中,它代表中國軍人;由此擴充套件開去,它也是黨;它可以是一個很具體的個人;也可以很抽象,抽象到是一種理想或信念的象徵;它還有著非常廣義的涵義,可以代表所有的“愛國者”,所謂“每一個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
TG代表中國,是因為在港臺的論壇上網民經常稱呼大陸為“TG”,在網路戲謔的氣氛下,大陸網友也開始以“TG”自稱,念久了就成了“兔子”。而“兔子”這種說法從小眾走向大眾,是因為《那年那兔那些事兒》動畫的熱播。“兔子”在此具有多重的意涵。在最狹義的理解中,它代表中國軍人;由此擴充套件開去,它也是黨;它可以是一個很具體的個人;也可以很抽象,抽象到是一種理想或信念的象徵;它還有著非常廣義的涵義,可以代表所有的“愛國者”,所謂“每一個兔子都有一個大國夢”。
在漢字文化圈,這幾年流行選“年度漢字”。2月12日,美國《紐約時報》也談起了漢字,文章就“管”字有何內涵,聊了起來。作者埃裡克·亞伯拉罕森認為,如果只給他一個字界定中國社會,非“管”字莫屬。
作者認為,哪裡需要行使權威,“管”字就在哪裡出現。除基本意思“負責”,“管”字也出現在“管理”、“管轄”、“管制”和“管家”這些詞中。如果要解決問題,第一句問的話便是“這歸誰管?”
他寫道:人們普遍將中國的權力執行誤解為集權主義,但同中國官員交往的方式還是體現在“管”字上:家長式作風、道德說教和事必躬親。除明顯的政治含義外,“管”字還出現在日常對話中。你可以告訴一個好事者“別管閒事”,或者說句“我不管了”,以示事不關己。“管”字甚至從字面意思進一步引申為連詞,在“不管”中使用。在“管”及其組成的詞句中彰顯著對無序社會一種淡淡的焦慮。“沒有人管”暗含著不贊成甚至恐懼的意味。
討論漢字,的確是件很時髦的事,數年前《紐約時報》的一個標題就用了漢字,當時引發各界議論。美國之音1月的一篇報道也關注過漢字,該報道認為,中國符號走紅美國,但不是每個人都用得對。
文章說,中文字元,也就是所謂的“漢字”,現在頗為流行。它們成了服裝、藝術品和文身上的時髦裝飾。有個男孩或是他的父母以為男孩衣服上的字表示“武士”,照理說,他們希望出現在T恤上的字應該是“侍”,可實際上寫成“痔”。還有個女孩,在背上文了“狂瀉不止”——這肯定不是她所希望的內容。
對漢字,日本人也很重視。《日本新華僑報》6日刊文說,據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公佈的最新資料,2011年,154萬日本男女老少分別在全國180餘個考場參加了“漢檢”考試。參加人數之多,考試規模之大,即使日本國家高考即“中心考試”,也無法與其相比。
這麼多人參加考試,原因很多,《日本新華僑報》分析認為,看一個日本人的文化教養,認識多少漢字是一個重要指標。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因認識漢字太少,讓國民很生氣。而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則因為在講演中時常引用中國古典、成語,而被人讚賞。日本國民衡量“大人物”的水平,指標之一就是看他的漢字教養。在日本國會辯論中,那些大人物不但出口成章,而且常用四字成語。
漢字也影響了英語。美國“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的報告顯示,自1994年以來,國際英語增加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中國文化正對世界文化形成強烈補充。
回顧過去一年外媒的涉華報道,我們會發現,“中式英語”增多,甚至外媒在報道一些中國新聞時,創造了中國專屬的英文詞彙。比如,英國廣播公司特意用了一個在英語中極不常見的詞彙“領頭龍”,來表述中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而中國顧客超強的消費能力,讓英國媒體基於“英鎊”概念創造了一個新名詞“北京鎊”,意為中國人所花的英鎊。英國《每日郵報》稱,“北京鎊”所消費的大牌奢侈品,預計將會佔整個奢侈品行業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九州是代表中國的,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併入青州與雍州,故而周代沒有徐州和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