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P是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期刊的簡稱,ISTP中文名字叫:《科技會議錄索引》期刊,創刊於1978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週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設立的期刊出版單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必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持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領取《期刊出版許可證》。
ISTP是IndextoScientific&TechnicalProceedings期刊的簡稱,ISTP中文名字叫:《科技會議錄索引》期刊,創刊於1978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出版。
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週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等。由依法設立的期刊出版單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單位出版期刊,必須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持有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領取《期刊出版許可證》。
網路配圖
如今的學術期刊(這裡特指人文社會科學類刊物)的境遇,就一般情形而言,似乎很微妙,也很尷尬。這是與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正處於大轉型時期這一現時代特徵分不開的。
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就總體上而言,還處在相當欠發展的狀態,但所謂的學術期刊數量之多(三千餘種)、品種之全(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季刊應有盡有),在世界上可能名列前茅。可是,雖說數量龐大,但就學術質量而言,大都不敢恭維。比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年)收錄的“核心期刊”為1800種(是從12000種中文期刊中選出的,包括文理科);《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4年)收錄的“核心期刊”為344種(是從3000種人文社科期刊選出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4年)來源期刊540餘種。這些經過文獻學專家從3000多種刊物挑選的“核心期刊”,從300餘種到500餘種。儘管數量不等,但都說明,大多數所謂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85%-90%)恐怕是名不副實的。另外一個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在1000多種高校文科學報中,能夠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僅有11種(約佔1%)。
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界至少有以下三個突出現象(在發達國家是幾乎沒有的):一是綜合性刊物之多(每個省或市的社科院、社科聯分別至少辦有一份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刊物;各大學的文科學報也都是清一色的綜合類刊物,兩者合計有1300多種);二是大學學報之多(下自專科類院校,上至北大、清華這樣的名牌學府,都辦有文科學報,不少大學的院或所或系也辦有刊物,總數量超過一千種);三是黨校、團校以及黨、政、軍等部門主辦的宣傳學習類刊物(在中國也被歸類為學術期刊)之多(1000餘種)。
這是第一個悖論:一方面,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水準還不高(在很多方面還很低或者是空白);另一方面,到處是所謂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核心期刊是某學科(或某領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轉率和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所以核心期刊的編寫一定是要有能引導、引領這個區域的專業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