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ㄓ ㄅㄢˋ ㄐ|ㄝˇ |
拼音 | yī zhī bàn jiě |
意思/解釋 | 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語或出宋.張栻〈寄周子充尚書〉。 |
一知半解造句 | 語義說明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使用類別用在「理解籠統」的表述上。 造句 <01>這事我一知半解,恕我無法向你說明。 <02>我對網路購物一知半解,請您教教我吧! <03>一知半解的認知,會造成學習上更大的障礙。 <04>有關這個問題,我仍在了解中,目前還是一知半解。 <05>這問題沒那麼單純,他一知半解地說明只會讓人更加糊塗。 <06>這些題目都很難,儘管老師解說了半天,我還是一知半解。 <07>我希望對這個問題能再繼續觀察,一知半解並不能讓我滿意。 <08>原來他是玉器方面的行家,我還以為他一知半解地亂蓋而已。 <09>我來山村已經一年多了,但是對於這村裡的習俗,依然一知半解。 <10>我希望同學都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學精神,不要侷限於一知半解。 |
相似詞/近義詞 | 不求甚解 |
相反詞/反義詞 | 融會貫通 |
成語故事 | 對於「一知半解」一語的源頭,有人以為來自於宋代大儒張栻的〈寄周子充尚書〉。張栻為宋代著名理學家之一,〈寄周子充尚書〉中有一段文字是講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學觀。他認為學者欲窮究真理,應同時注意到「致知」與「力行」兩種工夫,將所知付諸行動,行動時又不斷思慮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持續的進步。但若為學時未求真知,光憑主觀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為所知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為學工夫,也闡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滄浪詩話》是本文學批評專著,以禪道論詩,主張詩貴妙悟。在〈詩辯〉一篇中便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又說「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淺深自然就影響詩的成就。而有人以為「一知半解」即源於此處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來形容了解有限,不夠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