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ㄅㄨˋ ㄍㄨㄥˋ ㄉㄞˋ ㄊ|ㄢ |
拼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
意思/解釋 | 不與殺父的仇人共存於世間。◎語本《禮記.曲禮上》。後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極深。△「勢不兩立」 |
不共戴天造句 | 語義說明比喻仇恨極深。 使用類別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造句 <01>父仇不共戴天,非報不可。 <02>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難解難消了。 <03>他恨不得一刀殺了這不共戴天的仇人。 <04>土匪毀我家園,殺我家人,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報。 <05>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哪是你三言兩語所能化解的? <06>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他情緒激動得全身顫抖。 <07>你們雙方到底有什麼不共戴天的仇恨,為什麼要這樣殘酷對待呢? <08>現代有些人看不順眼就動刀槍,好像對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09>你們只是好鬥而已,又不是有什麼不共戴天之仇,幹嘛如此怒目相向? |
相似詞/近義詞 | 水火不容 冰炭不容 你死我活 勢不兩立 勢如水火 勢如冰炭 誓不兩立 |
相反詞/反義詞 | 不念舊惡 言歸於好 |
成語故事 | 「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禮了。這正是為何《曲禮》說:「父之讎,弗與共戴天」的理由了。這種觀念在《禮記.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報的人,是要「寢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為報父母之仇,為人子女要處心積慮,睡不能安寢,隨時準備兵器,等待機會。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報父仇一事的觀念,來宣揚對父母之孝的重要,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比喻對人仇恨極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