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ㄎㄡˇ ㄓㄨ ㄅ|ˇ ㄈㄚ |
拼音 | kǒu zhū bǐ fā |
意思/解釋 | 誅,誅殺。伐,征討。「口誅筆伐」就是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語出明.張岱《瑯嬛文集.卷三.書牘.與李翁硯書》引宋.呂祖謙語。 |
口誅筆伐造句 | 語義說明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使用類別用在「批評譴責」的表述上。 造句 <01>當弊案爆發時,人人口誅筆伐那些監守自盜的官員。 <02>對社會的不公進行口誅筆伐,正是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 <03>對於這種禍國殃民的作法,人人都應發揮凜然正氣,口誅筆伐。 <04>文人的刀劍就是筆墨,對此不良風氣理應口誅筆伐,同聲譴責。 <05>在民主時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馬上就會遭到媒體口誅筆伐。 |
相似詞/近義詞 | |
相反詞/反義詞 | |
成語故事 | 張岱,字宗子、石公,號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張岱不僅長於文學,且長於史學,重要的著作是《石匱書》。此書張岱寫了近五十年才脫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過此書的大老認為,《石匱書》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順應潮流擁戴東林學派,恐怕不合時宜,張岱心中十分不服,在〈與李硯翁〉的信中強調了言論自由的重要,他認為,有健全的輿論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呂祖謙的話:「見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見辱於君子,萬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誅筆伐於蓽門圭竇之間,而老奸巨滑心喪膽落,得恃此權也。」意思是說:被一般人羞辱,過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就是君子為什麼要常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狀,讓他們非常恐懼害怕。張岱堅持自己史學家言論自由的理念,故寫此信與好友痛快言之。後來原文中的「口誅筆伐」演變為成語,用來指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