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城下之盟意思

成語城下之盟解釋 / 城下之盟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ㄔㄥˊ ㄒ|ㄚˋ ㄓ ㄇㄥˊ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意思/解釋 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語出《左傳.桓公十二年》。後用「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
城下之盟造句 語義說明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
使用類別用在「喪權條約」的表述上。
造句
<01>戰爭結束後,失敗的國家,也只有簽訂城下之盟。
<02>清朝統治者屈服於外敵壓力,屢次簽訂城下之盟。
<03>如今敵眾我寡,只好簽下城下之盟,以減少傷亡。
<04>八國聯軍攻佔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簽訂城下之盟〈辛丑條約〉。
<05>我們兩家公司實力相當,既談合併就要公平,怎能逼我們簽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於他們?
<06>宋朝因為積弱,所以和外族交戰,往往無論勝敗都簽下了城下之盟,蘇洵因此寫了一篇〈六國〉來諷刺。
相似詞/近義詞
相反詞/反義詞
成語故事 「城下之盟」原意是:敵國軍隊兵臨城下,抵擋不住,被迫與敵人簽訂的和約。《左傳.桓公十二年》有一段記載:春秋時期,勢力強大的楚國常併吞周圍小國,藉以擴張自己的勢力。桓公十二年,楚王派兵攻打絞國,楚軍在絞國南門外駐守,但絞國人堅決不出城門,所以一時之間無法攻下。為了誘出絞國人,楚軍故意派不帶武器的人到北門外打柴,絞國人果然中計,出城抓了三十個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膽,出城追到山裡去抓打柴的楚國人。沒想到在回程時,中了楚軍的埋伏,打了大敗仗,只有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後來「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性條約。如《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列傳》:「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

城下之盟造句

    1、 落後就要捱打,城下之盟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2、 由於情勢危急,他不得不訂下這個城下之盟


    3、 清朝統治者屈服於外敵壓力,屢次簽訂城下之盟


    4、 如今敵眾我寡,只好簽下城下之盟,以減少傷亡。


    5、 這些將士寧願戰死,也決不為城下之盟


    6、 戰爭結束後,失敗的國家,也只有簽訂城下之盟


    7、 以某種較大的讓步為釣餌,誘脅中國訂立城下之盟


    8、 我們兩家公司實力相當,既談合併就要公平,怎能逼我們簽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於他們?


    9、銀行危機,大批企業倒閉,失去一生積蓄的成千上萬憤怒的人民形成了巨大的政權危機,老羅斯福不得不借重摩根的力量來穩定大局,他在最後時刻被迫簽下城下之盟


    10、以某種較大的讓步為釣餌,誘脅中國訂立城下之盟


    11、 如今敵眾我寡,只好簽下城下之盟,以減少傷亡。


    12、 我們兩家公司實力相當,既談合併就要公平,怎能逼我們簽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於他們?


    13、如果說當年的《馬關條約》還只是城下之盟,那《辛丑條約》完全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14、這些將士寧願戰死,也決不為城下之盟


    15、雖然天聰元年(天啟7年),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等人,率三萬大軍入朝鮮,迫使朝鮮簽訂城下之盟


    16、 可嘆澶淵之恥為雪,城下之盟猶在,而此時遼夏兩國已有聯姻之誼,倘若虎豹豺狼合起手來,再度兵臨城下,我大宋實在岌岌可危啊!


    17、在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為通商口岸,該條約雖未規定設立租界,但成為日後英國在天津強劃租界的依據。


    18、如今敵眾我寡,只好簽下城下之盟,以減少傷亡。


    19、國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與城俱碎,豈肯為城下之盟哉。


    20、朝廷開國以來重文輕武,以至於奸臣當道,武備弛廢,兵弱將寡,和遼金交戰是屢戰屢敗,城下之盟割地賠款成了那個時代的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