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ㄓㄠ ㄌ|ㄥˋ ㄒ|ˋ ㄍㄞˇ |
拼音 | zhāo lìng xì gǎi |
意思/解釋 | 早上下達的命令,到傍晚就改變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語本漢.鼂錯〈論貴粟疏〉。 |
朝令夕改造句 | 語義說明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 使用類別用在「政策反覆」的表述上。 造句 <01>公司的人事制度不斷朝令夕改,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02>好的政策應該要經過審慎評估,才不會頒布之後又朝令夕改。 <03>請你不要朝令夕改,一個旅遊地點反覆難定,弄得大家遊興大減! <04>如果政府政策搖擺,朝令夕改,讓人民無所適從,必然怨聲載道。 <05>許多官員都認為這個政策缺乏連續性及穩定性,施行後可能會朝令夕改! |
相似詞/近義詞 | 反覆無常 出爾反爾 朝更夕改 |
相反詞/反義詞 | 令出如山 言之不渝 |
成語故事 | 「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出現「朝令夕改」的書證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