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ㄉㄤˇ ㄊㄨㄥˊ ㄈㄚ |ˋ |
拼音 | dǎng tóng fā yì |
意思/解釋 | 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語出《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序》。後用「黨同伐異」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結黨營私」 |
黨同伐異造句 | 語義說明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使用類別用在「結同排異」的表述上。 造句 <01>正人君子應該講求公理正義,不可黨同伐異。 <02>如果想要幹一番大事業,就不應該黨同伐異,而要多方兼容並蓄。 <03>明朝士人黨同伐異,互相鬥爭,無心國計民生,終於導致國家走上衰亡之途。 <04>一個開放的學術空間,應當容許不同的見解存在,而不能黨同伐異,排斥不同學派。 <05>政黨雖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但若是人人黨同伐異,不問是非,反而是開民主倒車。 |
相似詞/近義詞 | 引繩排根 結黨營私 |
相反詞/反義詞 | 同心協力 周而不比 無偏無黨 |
成語故事 | 「黨同伐異」意思是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漢初採黃老治術,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漢武帝劉徹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學者經常聚集討論,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在評議《公羊》、《穀梁》時產生分歧,引發爭論,以致有「黨同伐異之說」。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後來「黨同伐異」演變為成語,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