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
1. 春秋 越 美女。或稱 先施 ,別名 夷光 ,亦稱 西子 。姓 施 , 春秋 末年 越國 薴羅 (今 浙江 諸暨 南)人。 越王 勾踐 敗於 會稽 , 范蠡 取 西施 獻 吳王 夫差 ,使其迷惑忘政。 越 遂亡 吳 。後 西施 歸 范蠡 ,同泛五湖。事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一說, 吳 亡後, 越 沉 西施 於江。《管子·小稱》:“ 毛嬙 , 西施 ,天下之美人也。” 唐 王維 《西施詠》:“艷色天下重, 西施 寧久微。”2. 泛稱美女。 唐 韋應物 《廣陵遇孟九雲卿》詩:“ 西施 且一笑,眾女安得妍。”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捷報》:“無端 司馬 登綸閣,催促 西施 上釣船。” 清 黃遵憲 《九姓漁船曲》:“ 西施 一舸輕波軟,原是官船當 娃館 。”◎ 西施 Xīshī[Xi Shi,famous Chinese beauty in ancient China] 亦稱“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羅(今淅江諸暨南)人,為春秋時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的美女,後人用以代稱美女《陶庵夢錄》、《越絕書》、《吳越春秋》。--作者:蔣嘯琴 人名。姓施,因家住苧蘿村之西而名西施,亦稱西子。春秋時代(公元前770 ~公元前376)越國苧蘿人(今浙江諸暨)。魯哀公4年(公元前491 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句踐為雪前恥,決定計畫復仇。欲選美女入吳宮以迷惑吳王,便於破吳。在苧蘿選中賣柴人的女兒西施。首先送西施去會稽東邊的土城學歌舞,經過三年嚴格的訓練,西施成為才貌兼備的絕色佳人。由范蠡帶著到吳國,呈獻給夫差。自此夫差不理朝政,專寵西施。西施的舞蹈以創作的《響屐廊》留名於世。此舞的特色在足上所穿的木屐,裙邊系小鈴,在挖空的大缸上鋪上木板,以木屐踏板所產生的共鳴聲,配以小鈴發出的清脆聲,兩相交錯,別具效果。吳王自然更是喜愛觀賞。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5 年)越國攻打吳國,終於在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 年)滅吳。夫差身亡,西施之結局也成為謎。有說投水身亡;或隨范蠡隱居而去。因此後世以西施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不斷。戲曲中以明樑辰漁的崑曲《浣紗記》最為膾炙人口。近人京劇名家梅蘭芳亦作《西施》。春秋越國美女。生卒年不詳。越國苧蘿(今浙江諸暨縣南)人。本為浣紗女,適越王句踐為吳所敗,欲獻美女以亂其政,乃令范蠡獻西施,吳王大悅,果迷惑忘政,後為 越所滅。見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也稱為「西子」、「先施」。絕色美女的代稱。《荀子.正論》:「譬之是猶以人之情為欲富貴而不欲貨也,好美而惡西施也。」比喻落花。唐.李商隱〈景陽井〉詩:「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唐.韓偓〈哭花〉詩:「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