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習慣的意思

習慣解釋 / 習慣是什麽意思

注音 ㄒㄧˊ ㄍㄨㄢˋ
拼音 xí guàn
簡體 习惯  
相似詞/近義詞 風俗 習氣 習性
相反詞/反義詞 不慣
解釋 1.逐漸適應。如:「她已習慣都市裡繁忙的生活步調。」
2.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 :「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
詳細解釋
  • 1. 亦作“ 習貫 ”。原謂習於舊貫,後指逐漸養成而不易改變的行為。《大戴禮記·保傅》:“少成若性,習貫之為常。” 漢 應劭 《<風俗通>序》:“俗間行語,眾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郁達夫 《沉淪》一:“這也是他近來的一種習慣,看書的時候,並沒有次序的。”2. 習俗,風尚。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那麼您死啦,沒有棺材睡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都是一種習慣!” 楊朔 《征塵》:“我掏出兩角錢遞給他,不知應該說什麼。假如習慣允許我的話,我真想擁抱他。”3. 對新的情況逐漸適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水莽草》:“生便遣 三娘 操作。 三娘 雅不習慣,然承順殊憐人。” 巴金 《滅亡》第八章:“我在那裡住了兩個月就完全習慣了,猶如在自己家裡一般。”
  • ◎ 習慣 xíguàn[habit;custom;practice] 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風俗、社會習俗、道德傳統等◎ 習慣 xíguàn[be accustomed to] 通過實踐或經驗而適應習慣於做艱苦工作
  •   習慣是一種明確的表現或行為特徵,在生活中特定的時間、場合、顯示出來,代表一個人,也可代表一個社會。分別來說,習慣有機械性的,如早起穿衣之類;有生理的,如醒後如廁;有個人而兼社會性的,如口頭語,面部表情、禮貌動作;有全屬社會性的,指一個社會中由風俗而建立的習慣。  「習慣」與「本能」不同,習慣是後天養成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但也可因本能而發展出若干習慣,如飲食、睡眠,各人皆有其慣常應用的方式。習慣在心理學中是指學得的行為,指人對一種行為方式一再重複,活動逐漸熟練而順暢,這種方式確定以後,成為「理所當然」,不必經過思考,便自然的表現出來;倘若有些改變,就如同「違反意志」而行事一般,成為所謂之「不習慣」。所以習慣形成後,往往成為「喜好」而不自知。  習慣在神經生理學中,有組織和固定的功能,從隨意的活動變成不隨意的活動,在生物中,認為是神經系統表現「向下生長」(downward growth)現象。  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因為每天都要重複若干相同的行動,就是因為這些不可免的日常行動,在一致的方式下進行,才成為習慣。但習慣在本質上就有堅持性;一經成為定式,便很難改變,故而也可能成為阻礙人發展或適應的因素,使人面臨巨大轉變時,往往不能適應。  哲學心理學和教育中,對習慣重視的問題有三:一是習慣的本質問題;二是美德與習慣的關係;三是習慣與理性(reason)的關係。  根據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看法,習慣介於內在心理能力和外在行為之間。習慣一方面是經過改進的心理能力,可使人產生某些特定的行為,而成為宛如就屬於自己的一般;另一方面,習慣又比一般的心理能力更接近於實際的行動,所以對於應該養成何種習慣,值得注意。  在美德的培養成上,亞里斯多德認為美德(moral virtue)在本質上是選擇的習慣(habit of choice),具有美德(如勇敢)的人會習慣性的在恰當時機表現出恰當行動,養成美德要經過練習。荀子也主張美德的養成是改善本能之後的一種習慣。  有些理論家認為習慣的養成只有透過理性的運作,動物的習慣也是經過人類理性的訓練而成。  依此在教育中,從幼兒期開始,有教育責任者便應該注意為兒童培養良好的習慣;否則不良的習慣養成後,便很難改正。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郝爾(C.L. Hull)認為所謂「習慣」是指因學習而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所形成的聯結,可用sHR這一個符號來表示;它是一種中介變項。這裡,H代表習慣,s代表刺激痕跡,R代表行為反應所造成的行動。根據他的說法,要形成習慣必須要有「增強」(reinforcement)和「接近性」(contiguity)兩個條件,亦即刺激和反應同時出現才有聯結在一起的機會,但是刺激和反應相聯結之後,需立刻得到增強,方能形成習慣。--作者:但昭偉
  • 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 【造句】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 逐漸適應。 【造句】她住在都市裡多年,早已習慣繁忙的生活步調。
  • 逐漸適應。如:「她已習慣都市裡繁忙的生活步調。」長期養成,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模式或地方風尚。《孔子家語.卷九.七十二弟子解》 :「然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
  • 【習慣】類似詞語